巴林左旗笤帚苗子产业扶贫园区工艺品笤帚展示馆一角。 冯启良邱静摄 春归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正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令人倍感振奋的消息从北京传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长孟宪东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介绍了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助力脱贫的情况,并与习近平总书记互动交流,总书记对此给予了高度 消息传来,赤峰社会各界一片沸腾,特别是巴林左旗干部群众备受鼓舞,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全国两会结束后,回到赤峰的市长孟宪东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之余,对脱贫攻坚工作一同展开调研。3月23日,在巴林左旗,他和旗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分享了在全国两会上与习总书记互动交流的情景。 “总书记 巴林左旗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 笤帚苗在巴林左旗已有悠久的种植与加工历史,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加工基地,并已建成亩育种基地。全旗笤帚苗种植面积达36万亩,年产原苗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5.6亿元,是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带动形成了以巴林左旗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60万亩笤帚苗子种植基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并已出口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如今,通过国家商标总局审定登记的“巴林左旗笤帚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闻名全国。 笤帚苗制品是广大农村、城镇、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笤帚制品以其绿色环保、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需求量逐年上升,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据了解,笤帚苗是耐旱作物,种植技术含量低,对于水、肥的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短,易于管理。平整山地、坡耕地均可种植。在巴林左旗广袤的土地上,从南到北均适合这种作物的生长。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品牌化运营,笤帚苗产业在巴林左旗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并发挥了较好的就业带动作用。目前,巴林左旗正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农村发展方向形成多种销售模式于一体的经营体系,不断强化笤帚苗产业发展,促进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小笤帚变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十三敖包镇是巴林左旗笤帚苗生产加工大镇,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扶贫园区就位于该镇房身村。3月21日,记者在园区内的巴林左旗东傲清洁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五六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地捆绑着各种样式的笤帚。今年55岁的徐丽琴绑扎的工艺笤帚精致美观,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脑血栓,不能干重活,花了不少治疗费用,还得供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她到企业上班后,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家庭生活条件由此逐步好转。 “总书记关心笤帚苗子产业的发展,我们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干劲更足啦!”徐丽琴一边熟练地绑扎着笤帚,一边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家今年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这都多亏了党和政府脱贫政策好,也多亏了有笤帚苗子这个好产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一天能绑11把工艺笤帚,每把能挣8元,一天下来就有88元的收入,去掉农忙时节干农活的时间,一年能在企业干8个月,光绑笤帚就能收入2.1万元,真正为她家“扫出”了一条脱贫的路子。 与徐丽琴同住一个村的徐艳红家也曾经戴过贫困户的帽子,因为有了她在企业打工的可观收入,加之政府的帮扶,她家已于前年就脱贫了。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已经在企业绑了10个年头的笤帚了,最近这几年平均每个月都能挣多元,一年能干10个月,全年的收入在0元以上。 除了绑笤帚,种植笤帚苗子也给当地的农户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几年,旗里与赤峰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了龙江2号、帚杂2号、美国长纤维等优质品种,使笤帚苗子的产苗量和产籽量大幅提升。徐丽琴和徐艳红家种植的笤帚苗子,每亩地都能产公斤苗、公斤籽,苗和籽的纯收入能达0元。 林东镇白音沟村多年以来就有种植和加工笤帚苗的历史,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白音沟村在帮扶单位旗委办公室、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请旗财政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新建笤帚苗加工厂一处,总建筑面积0平方米,购置生产设备70台套。目前,该厂已建成投产,带动贫困户20户,户年均增收2万元。 好政策为笤帚苗产业发展添活力 笤帚苗子产业发展产生的良好经济效益,不时拨动着巴林左旗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决策者们敏锐的神经。为了在政策引领下让产业与扶贫实现深度融合,他们制定出了一系列刺激笤帚苗产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贫困户每加工销售一把笤帚,就能额外得到政府1毛钱的补助,一年最多能拿到0元。”据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旗里对年加工销售20万把笤帚以上的企业,新建车间、库房时每平米补贴元,购置加工机械的给补50%。旗里还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的数量,每把笤帚给予0.1元到0.3元不等的补贴。 来到哈拉哈达镇北房申村笤帚苗生产加工个体户胡振强的家,展现在眼前的是整洁的院落、漂亮的房舍,室内装修一新,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内停放着一台小轿车、两台农用车,四五十平方米的东厢房里满满地堆放着笤帚苗,一看就是殷实、富足的人家。 在旗里发展笤帚苗子产业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胡振强于几年前开始在家里生产加工笤帚,平均年纯收入10多万元。 “我俩结婚时啥都没有,就是靠笤帚苗白手起家,不但自家致富了,还长期安排村里六七个村民在我家的作坊就业呢!”提起笤帚苗产业,胡振强的妻子张晓红难掩内心的兴奋。 今年59岁的宋国花和56岁的宋国兰老姐妹俩,自胡振强开办家庭作坊那天起就在这里打工,每人每年轻松挣到两万元。 “算起来,我姐俩这几年各自都在这挣了10万多元了,可解大劲了,家里家外的开支一点都不用犯愁。再说了,守家在地,挣着钱还不耽误照顾家,这笤帚苗子可真是帮了大忙了!”宋国花和宋国兰姐妹俩说这话时,开心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新立村村民刘玉国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玉国的妻子因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患有精神病,他家成了重点扶持的脱贫对象。去年10月,在镇村两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刘玉国开办了家庭作坊,生产加工的笤帚苗产品远销到天津、山东、江苏等地,如今纯收入已近1万元。 记者前去采访时,村里的五六个村民正在他的家庭作坊里接受绑扎工艺笤帚的培训。从旗林业局下派的工作队员、村第一书记刘凤鸣也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他告诉记者,考虑到刘玉国家中的实际情况,村里对他每天培训学员给予适当的误工费补助。 “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扶持的到位,我们家用不了多久也脱贫了!”刘玉国和妻子党桂梅激动地说出了心里话,夫妻俩对加工笤帚苗产品走上致富路充满了信心。 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如今,笤帚苗产业发展在巴林左旗乡村迸发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等醒目标语在哈拉哈达镇笤帚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随处可见,几十位当地村民正在宽敞明亮的室内赶制笤帚苗订单产品。中心所属的巴林左旗鑫铃草编制品专业合作社,于年9月成立,已发展社员73户,截至目前加工笤帚3万多把,收入25万多元。 3月22日,哈拉哈达镇举办的笤帚苗深加工第十三期培训班,在哈拉哈达村如期开班,有40多名村民参加,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是一名大专毕业生,只有20岁。不间断的培训,为该镇笤帚苗产业的深度发展、进一步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充裕的技术力量和人员保障。 巴林左旗坚持实用原则,每年根据笤帚苗产业发展需求和从事笤帚苗产业人员提出的培训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年培训不少于0人次。培训教师队伍由本地区产业加工能手、技术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外聘专家、技术员组成。理论授课结束后,组织学员到龙头企业、加工大户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现已建成实习基地8个。 近年来,巴林左旗旗委、政府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笤帚苗产业,以十三敖包镇为重点,建设笤帚苗及笤帚制品交易批发市场2处,全旗发展从事原苗、笤帚制品批发的商户达多户、笤帚苗产业的农牧民经纪人达0多人、加工技术工人多人,培育发展笤帚苗种植专业村10个、种植户2万余户。十三敖包镇北方笤帚制品(敖包牌)专业合作社已列入国家级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十三敖包镇房身村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旗发展年加工3万把以上笤帚制品加工户76家,形成了“龙头带动、大户带小户、户户搞加工”的生产格局。目前,巴林左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笤帚苗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东北地区重要的笤帚制品加工基地。 按照适度集中打造专业镇、专业村的原则,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要求,旗委、政府整合项目和各类资金,对原笤帚制品交易市场进行改扩建,打造旗级笤帚苗产业扶贫园区,统一各类生产要素、统一科学经营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充分发挥扶贫、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该园区位于十三敖包镇笤帚苗产业重点专业村房身村,占地面积亩,总投资万元,建成一处集技术培训、产品研发、产品展示、商贸洽谈、信息服务于一体的0平米笤帚苗产业科研信息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园区内已吸纳11家企业,安排就业人员余人,年加工笤帚0万把,其中精品笤帚达到万把,交易笤帚2万把,销售笤帚原苗万公斤,交易额达1.6亿元。 在园区的引领带动下,全旗笤帚的年生产销售能力达到万把,年产值5.6亿元,全旗笤帚原苗加工转化率、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得到了有效提高,拉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全旗2.1万户6.5万人从事笤帚生产加工,户均收入1.48万元,人均收入元,带动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产品创新赢市场产业带动促脱贫 为了让笤帚苗子制品卖出好价钱,巴林左旗开发出了7大类多种款式的产品,从而使巴林左旗也成为了国内种类最齐全的笤帚加工基地。在巴林左旗笤帚苗子产业扶贫园区的展示馆内,各式花样品种的产品琳琅满目。有孔雀、龙、蛇等动物的肖像笤帚,有小到10厘米、大到1米多的艺术挂件笤帚,还有用笤帚苗的秸秆皮做的艺术画。在展示馆中央,一条两米多长的名曰《金龙冲天》的作品引人注目。它是4个工人用笤帚苗秸秆编制了一个月才完成,这条成本只有元的“金龙”,有人想花3万元买走,这中间的差值就是文化的价值。每年,巴林左旗能生产精品工艺笤帚多万把,这种特色产品正在成为整个产业的新卖点。 去年,十三敖包镇房身村30岁的年轻妈妈顾向丽在网上开了一家淘宝店,把巴林左旗的工艺笤帚卖到了全国。刚开始的第一个月就接了14单,卖了多元,这使她对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充满信心。目前,十三敖包镇房身村正在创建自治区首家特色淘宝村,村里已有活跃的淘宝店家,笤帚制品的交易额正在逐步增长。目前,网上产品销售额已突破0万元,电商带动扶贫户3余户。这种把生产与交易综合到一起的市场理念,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得到了有效的链接,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推进了产业化的发展。 线上市场方兴未艾,传统市场如火如荼,巴林左旗注册的“敖包”“契丹情缘”“东傲”等品牌的笤帚制品,销往北京、上海、广西等19个省市自治区,精品笤帚还远销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小笤帚终于“扫出”了一片大天地,闯进了世界的大市场。 据巴林左旗政府相关负责领导同志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笤帚苗子产业的发展,今年,巴林左旗在旗级层面成立专项推进机构,制定了《巴林左旗推进笤帚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设立万元“笤帚苗产业推进专项基金”,每年计划争取和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亿元,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教育培训、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全面发力,根据实际情况在各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布局大小各异的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推动形成全面开花、多点布局、户户加工的产业格局,打造以林东镇、哈拉哈达镇、十三敖包镇为环线,辐射带动碧流台镇、富河镇和花加拉嘎乡等区域的笤帚产业带,利用三年时间,全旗发展笤帚苗种植基地50万亩以上,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吸纳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把笤帚苗子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巴林左旗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巴林左旗的笤帚苗产业发展一定会更加兴旺,也一定会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本报记者:冯启良 新媒体编辑:贾丽娟白蕊 来源:赤峰日报 赞赏 长按北京哪有治白癜风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