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www.tlmymy.com/m/ 千村一面单调乏味 国庆长假在城市周边游,体味了陕西关中乡村旅游的特色,譬如在咸阳的兴平马嵬驿和礼泉袁家村,可以看到驿站文化、小吃文化、民俗文化等展示区;走过那宽约丈许、青石铺就的街道,看到青砖蓝瓦门首,传统式样的窗棂,石鼓青狮的门墩,弯曲有致的巷道,色彩各异的幌子,可以体味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感受浓郁的乡愁文化…… 遗憾的是,另一些乡村旅游点却颇有雷同之感。模仿者众,多以吃为主,以关中面食为主,以农家小院为主,让人感觉处处都像复制品。再就是经营无特色,千村一面,就是销售几样农家小吃,甚至有的在营销特色和主打商品上追求城里味道,失掉农家特色和传统的乡村风味。 乡村旅游应张扬其独有特色。譬如发挥乡土优势,尝试打动人心,唤起游客特定的乡村记忆或者田园生活想象,这就需要引入更具鲜明个性的农耕文化元素,进行乡土展示,拓展休闲农业内涵,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乡愁的吸引力。再如,提供餐饮、休闲时,要在有乡土特色的菜肴上下功夫,围绕“舌尖上的乡愁”做文章;要创造制作带有乡土特色的纪念品和工艺品,刺激消费意愿。努力传承、恢复乡土特色,让游客找回不一样的“乡味”,乡村旅游也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陕西咸阳市周荣光 “农家乐”不可污染环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郊区、山区休闲旅游成了城里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释放心情的一种选择,也给农村群众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色各异的“农家乐”“农家院”“农家小吃”应时而生、应需而建,成了山区农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然而,一些地方盲目开发,无规划乱建,常常呈现一条小河承载多家小店,一道山沟容纳多家山庄,旺季时人声鼎沸、莺歌燕舞,人去后垃圾遍野等现象,致使一些地方环境受污染,生态遭破坏。 发展“农家乐”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要急功近利,使“农家乐”成为农家忧。 一是注重规划建设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一些建筑与周围环境自成一体。盲目追求时尚,追求利益,求大求全,求新求奇,致使奇形建筑林立,如山中“怪兽”,丢掉了山区农村民族特色。 二是注重开发建设与自然承受力相结合,使“农家乐”持续协调发展。基层政府和组织应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立足长远,合理规划,严禁无序而建,恶性竞争,破坏生态。 三是注重休闲旅游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游客要爱护环境,珍惜环境,人到处赏心悦目,合而为一,人去后环境亦然,不留“足迹”。
贵州关岭县姚启超
尝鲜儿不该竭泽而渔 我的家乡近年来街道硬化了,房屋漂亮了,村容美观了,水电、通讯等都跟上了城市步伐。特别是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事业,村子里办起了农家乐,以山野菜为最大特色,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旅游观光尝鲜。有一种特色菜是拌山梨花,原材料是山上野生梨树开的花,热水焯一下,加上调料,清香爽口,一盘菜就能卖到好几十元,给农家乐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但随着旅游人员的增多,农家乐数量的增加,对山梨花的采摘成了掠夺性占有,很多高处够不着的树枝被拉断、砍折。山梨树是家乡稀有的野生果木,如此下去,用不了几年,山梨树就得死光,不用说吃拌山梨花,就是看恐怕也难了。这是破坏生态竭泽而渔的一种行为。 要想留住拌山梨花这道特色山野菜,要想留住山村的梨花芬芳,就需要加强管理引导,让采摘和保护并行发展,既要保障特色菜的供应,也要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才会让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蒙古赤峰市雷金 美丽古村游可惜缺导游 福建省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庆节期间我们一行到该村游玩,发现该村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游客也较多,来此摄影、绘画、亲子游的络绎不绝。 游玩后发现该村在开展美丽乡村游方面,还存在“三缺”问题。 一是缺修缮。因为古村已有多年历史,古建筑经风吹日晒雨淋,朽烂损毁严重,其中标志性景点龙漈仙宫在年重建后于89年重修,重修至今又经历了百余年,其间还遇洪水侵袭。目前宫内存在漏水、柱朽、建筑构件受潮霉变等问题。又因其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也属规划范畴,应尽早规划修缮为妥。同样,村中民居、廊桥、城楼等古建筑群都存在缺乏修缮问题。 二是缺导游。到该村游玩,许多人是慕名而来的。因为该村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的祖居地,又是名闻遐迩的武术之乡。但来到该村后不懂怎么玩,走马观花,少了许多游玩乐趣。当天,家住该村的表兄为我们一行当临时导游。虽然他不是很专业,但历史典故掌握得也不少,经他一解说,顿时游趣倍增,而且游览线路也较科学。如果该村能培训一些导游,游客体验会更快乐。 三是缺配套设施。国庆节期间,自驾游增多,停车场小,造成停车难,车子只能停路边或村巷边。游览该村大约两个半小时,游览后刚碰上饭点,但餐馆少,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旅馆也少,“到此一游”后不能“到此一留”。 福建宁德市兰凤羽
乡土文化去哪儿了? 看不够的粉荷垂柳,听不够的鸟啼蛙鸣,戏不够的清波碧水,还有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蔬菜,不喂饲料的畜禽,卤水点的大豆腐,新鲜的野生鱼,农家大锅做的二米饭、玉米面大饼子等美味可口饭菜,以及古朴的农舍、热乎乎的大炕。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这些乡村游景点以亲近自然、品味生态等为特色,很有吸引力。但除了走走看看、吃吃喝喝以外,却让游客少了精神享受,看似繁荣的景区,只注重景观建设,缺失了其最有魅力的内涵——乡土文化。于是出现了让游客发出只有“人气”、少了“文脉”的感叹。游客在游览景色之后,总感觉没有记忆深刻的东西,也就很少有人成为回头客。这样的景区缺乏内在动力,更谈不上成为名胜景区。 乡村游是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和风俗礼仪,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清新、淳朴、自然的乡村文化。就拿吉林省来说,二人转、大秧歌等就是典型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浸透着群众的智慧。景区增添这些乡土文化,不仅为游客带来精神享受,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挖掘、整理,一些乡土文化仅限于在乡村流传,谈不上在景区“落地生根”。 建议由景区管理部门主导,相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增加投入,制定奖励激励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使乡村游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吉林扶余县吕国华 金台视线:乡村游亟须专业化引导 如今,在我国,休闲旅游已成为许多人、许多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身处都市的人们来说,乡村游已成节假日短期旅游的首选。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每年国内旅游人次已达36亿,其中8亿人次在乡村,农民直接接待的在6亿人次以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万家农家乐、0万个以上的特色村镇。 然而,面对乡村旅游的“涌泉”式发展,我国乡村旅游服务则暴露出服务不够精细、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今天读者来信中反映的情况也说明,我国的乡村旅游服务亟待提质上档。 有资料显示,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憩时间大大增加,这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也使人们逐渐将旅游、休闲纳入生活方式之中。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提升乡村旅游服务的品质、拓展服务项目、发展特色服务、挖掘文化内涵,关乎的绝不仅仅是旅游业。 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的乡村旅游服务呈现出应对不足、缺少规划、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等现象,普通的乡村观光和乡村生活体验已难以适应旅游消费者日渐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也有人指出,乡村旅游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陈旧落后、吸引力差,并会最终导致整体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回头客少;目前许多乡村的服务能力有限,农民淳朴热情有余而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足。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国家旅游局预计,未来5到0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可达20亿,农民直接接待可达0亿人次。如此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对当今的乡村旅游服务理念、资源、布局、设施、项目、品质、人员素质等都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认为,“是乡村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先发展后规范”,不考虑客观实际,不作科学论证和规划,盲目投资建设景点、开发项目,缺乏规范性,许多乡村游各自为政,无力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链。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管理理念粗放滞后,即便当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很难开发出来。乡村游缺少文化味儿,除了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外,也与缺乏资源整合和专业人才有关。 旅游业是一门朝阳产业,也是一门专业,旅游景点的规划、布局,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都离不开专业人员。所以,要让乡村旅游提质上档,加强乡村游的专业性与科学规划管理,加强对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的专业培训和引导,已成当务之急。 (来源:人民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xw/75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