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用什么药冶疗 http://m.39.net/pf/a_7433865.html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在东台装修豪华的酒店宾馆比比皆是,而在老东台人的记忆中,有一家最早的国营大型招待所在上个世纪曾经十分的红火,这就是著名的“东台饭店”,当时是接待政府机关大型会议吃住的主要场所。

东台饭店地处向阳桥的西南方,从向阳桥西南的南北货商店旁路牙下去,有一个大的院落,东台饭店就设在那里,东台商业局也在这个院落里。东台饭店年由东台县饮服公司开始筹建,年竣工,当时建起的是两幢二层的客房,命名为南楼和北楼,另外还有一幢一千多平方的大型餐厅。这里主要经营会议接待和旅客住宿业务。东台饭店虽说是一家招待所,以经营客饭为主,不做包席,但这里的厨师技术过硬,红白两案皆通,都是在东台餐饮界首屈一指的高手。每当到了会议就餐时间,这里就人声鼎沸,洗得发白的大方桌上已经摆好烧得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过去饭店是不用座椅的,来客都是长条凳一拉,就坐下来开吃。每位客人一天三餐的餐费也就几元钱,那时候麻团只卖五分钱,肉包一角钱,买上一斤肉也就几角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家弟兄二人都曾经在这里学过手艺,哥哥爱明在这里学艺的时候,司务长是杨正林,师傅是何志强。田铁成、余金荣等人,几年后,还在上初中我又利用暑假期间到这里来学徒,那时候司务长是喻和生,师傅是陈友根、胡曲波等。为啥我们弟兄都选择到这里来学艺呢?这是因为厨行里有这样的说法:“两年砧墩,一年站锅”,意思是学徒切配很重要,一桌菜肴的搭配不仅要各种口味都要俱到,而且要根据时令季节来订好菜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手过硬的刀功,讲究的是要生姜要细如发丝,猪肝要片片干净利落,肉丝要长短粗细一致。东台饭店因为经常有会议餐,正常每天都有几十桌客人,因而一天下来要切很多的肉类和蔬菜。东台饭店的厨房间很大,面积足有餐厅的一小半,在里面做活,很甩得开手来。这要是换做现在,没有哪家饭店舍得用这么大的空间来做厨房间。

刚来东台饭店我就跟随陈友根师父学艺,早在来这里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学习烹调技术了,一些烹调知识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应该说当时也有一定的基础了。陈友根师父跟我也老早就熟识,他是富安人,祖上就在富安开饭店,他身材高大,技艺全面,做事干净利索,快人快语。去学徒的第一天大早,陈友根师父就交给我一把菜刀,过去的菜刀不像现在的不锈钢厨刀精致轻巧,而是又笨又大,刀面长度足有35公分长,他让我开始先要学会磨刀,告诉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不磨快是要影响切菜的。待刀磨好后就开始切菜,一个人站在大案板边每天要切几箩筐的青椒、洋葱、笋瓜等菜蔬,另外还要切几十斤肉丝、猪肝,一个上午切下来已经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几天下来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皮也磨破了,渐渐的长起老茧来了。虽然说每天干的活又苦又累,但我那时候确实是想练一手好的技艺,所以每天都咬着牙坚持。练了一段时间的刀功后,要到饭点时。我又跑到灶台边看胡曲波师父炒菜,胡师父告诉我东台的炒菜以咸鲜口味和搪醋口味居多,咸鲜口味的菜肴吃起来要清淡爽口,而搪醋口味的菜肴一定要酸甜相宜……,胡师父看我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我试着炒菜,我也学着师父的样子朝灶台后面有模有样的喊道“关火”,灶台后面烧火的陈三爹关好火后,大火呼啦啦的烧起来,我手忙脚乱的放油下锅,没想到一下子就起火了,连忙倒菜下锅,炒了几下,把锅子又弄破了,胡师父在一旁看得是哭笑不得。

在东台饭店学徒的那些时光里,既有艰辛也有快乐,除了学切配和炒菜外,一有空我还帮着服务员端菜送饭,当时服务员不多,也就两个人,一位年长的叫郭连官,还有一位年轻的服务员姓田,名字想不起来了。卖饭卖菜是保管员朱红娣大姐兼任,记得有一次师父让我到保管室拿碗,我急急忙忙去拉橱柜,不知道是碗正好倒在柜门上,还是我没有注意,一大摞的碗哐啷啷的倒下了,碎了一地,我惊呆的站在那里,朱大姐连忙拿个扫帚把碎碗扫干净,让我下次注意点就行了,虽说不成有人责备我,但却让我长了不少记性。下午上班是做馒头,做白案的是姜明师傅,我也就跟在后面学着揉酵盘面,说实话那时候年纪小,一大捧面酵揉起来是很费力了,我弄不到几下就气喘吁吁了。后来姜明师傅调到三元酒家工作去了,烧火的陈三爹接过来做白案,想不到烧火的师傅做出来的馒头也不错,吃起来很暄软,我们下午的美餐就是米粥汤放些白糖,然后就馒头吃。几十年过去了,想起过去吃的美味,止不住就口舌生津了。那时候我毕竟还是孩子,空暇的时候师傅们就和我开玩笑让我在餐厅里翻跟头、竖蜻蜓,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有时候我还跟他们讲《三国》、《水浒》故事,我还能讲一些所看到的中国名菜的故事。记得有位叫王志强的徒工和我恶作剧,在我炒菜的时候,把个篮子系在我围裙后面,后来把我气哭了。哈,前些时候在某餐厅还遇到王师傅的,都已经年过半百了,想起那时候的事情真的好可笑。

再后来还有两次机会到过东台饭店,一次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了,那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有一次饮服公司业务股长余永寿喊我到东台饭店来帮忙做婚宴,其实也就是在东台饭店借个地方忙家宴。那次做家宴我可是记忆犹新,除了我之外,还有三位主厨的,这三位主厨的那时候都是东台烹饪界响当当的名人,第一位就是余永寿,他是东台第一位被评为一级厨师的烹饪大师;第二位是一级厨师胡炳华,当时是新东菜馆的厨师长,后来年被聘请为苏中大酒店的首任厨师长;第三位是王志良,他是东台唯一的一级面点师,红白两案皆精通。那次虽说和他们在一起只有一天的合作时间,却让我学到很多大型宴席的操作流程。第二次去东台饭店也是做家宴,那是年,我的好友,后来任东台医药公司总经理的高志祥先生结婚请我去主厨婚宴,宴席有二十桌,在当时也属大型宴席了。那次我遇到陈友根师父,他打趣的说道:“小张二现在做菜弄得不错了,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虽说在东台饭店学徒时间不长,但我和陈友根师父的情谊一直保留着,平时有些不懂的问题也时常向他讨教,可惜的是陈友根师父十多年前不幸因病离开人世,如果现在还在的话也应该是七十三岁的古稀老人了。

本世纪初,在旧城改造的号角声中,东台饭店被拆除了,这里现在建起了居民小区,每当我从向阳桥经过,都忍不住要朝东台饭店的方向看去,那里已经被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所遮挡,但挡不了的是我对岁月的记忆,谨以此文来怀念从少年时期步入餐饮这一行当所走过的足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喜欢听一个厨子趣侃家乡的民间文化,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xc/82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