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免费订阅"东台时空" 崔爱国,江苏东台许河人,原许河镇许南村村书记。年秋,县革委会决定大修水利交通,实施三河一路工程(梁垛河、安弶河、垦区干河,五七公路)一齐动工。崔爱国那时十七周岁,已是十几万民工中的一员,他参加了安弶河开挖,也是第一次参加挑大河。不足五十公斤的体重,挑着六十公斤以上的泥担。上河坡时一步三口气,从早上天蒙亮下塘,晚上看不见插锹收工,这一挑泥担子,一挑十年。 (年冬参加"川东港扩浚工程"崔爱国评为先进个人。) 71年梁垛河梁垛河下游扩浚出海,建造排洪挡潮闸。当年崔爱国家老父子三人出阵。老父亲年过花甲,这一次担任大队炊事员,他烧大灶,煮大锅饭有一套。76年冬川东港扩浚工程,河底温度摄氏零下十三度。工程结束时评他"继承毛主席遗志,紧跟华主席战略部署"先进个人。77年参加鱼舍围垦(围出一个新东乡)冬天小汛潮潮相应,大堤外坡刚完工,夜里大潮来临,全体民工上堤顶抢险,第二天见海船停在堤脚下,堤外一片汪洋。(图为崔爱国四十年后站在曾经战斗过的工地上) 参加工作后,崔爱国曾多次带队参加改港、防汛护堤,围垦,河闸东移等工程,他亲眼目睹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让浅海成陆、围海变桑田。靠人工铁锹挖,肩膀挑,平头车推兴修了那么多捍海堤、水利工程,开拓、扩浚那么多人工排洪出海运河,兴建那多座排洪挡潮闸。在黄海之滨这片浅海成陆的神奇土地上,开挖纵横数不清的沟河,实现了河网化。 当今天的90后、00后站在数百米宽的大河边,难以置信这是老一辈人用铁锹挖,肩膀挑起来的大河。这一工程为今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们造福千秋,当数次洪灾到来时开闸泄洪,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他目睹了许多民工因此而致残终生,甚至献出生命。在那种吃不饱肚子,一天十几个小时劳动情况下,几十个人住在人均只有一平米左右的简易工棚里,从数里路以外拉深井水洗碗、洗脸、洗脚。 在工地上脚脖子因挑担上河坡而压伤后红肿,走一步疼一步。像这种小伤经常会有。冒风雨上工,扁担压在肩上抽不动,眼睛被雨淋得睁不开的场面,营部不降旗收工,谁也不吱声,只听得雨淋声,脚步声。那种场面现如还原,又是何等的悲壮!给人心灵深处的震撼!对于崔爱国来说,挑大河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他心里,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是共和国的建设者! 80年初期改革开放开始,崔爱国忙着充电,上夜校、读电大。高考制度恢复了,少数有底子拔尖的五零后跨进了大学门,一个公社有那么几个人。 崔爱国的大学梦只能寄托于下一代了,在77年春节正月初二结婚了。十对夫妇集体婚礼,锣鼓声中单位领导给他们戴上大红花。他代表十对新婚夫妇上台讲了话。婚后不到一周就参加县组织农业学大寨学习班去新街镇。当年秋冬参加东台渔舍围垦,捍海堤筑在潮潮相应的海边。大堤刚筑成,刚贴草皮,夜里营部突然吹号,来人通知有大潮来袭,命令所有人员赶到堤顶抢险。一旦决口冲走工棚,工地全线变成汪洋。打着马灯到堤顶一看堤外已是一片汪洋。这是海龙王来验收大堤筑得牢不牢。数十公里长,十几米高的大堤没一处决口,早晨看到海船随潮漂到堤脚下。这一围就围了一个后来的"新东镇"。 80年他参加工作,任农科队队长。8年撤大队建村,被结合到村领导班子。后来任村主要负责人。在任职中他不忘初心,努力工作,曾多次受市、镇表彰为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努力为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年,崔爱国辞职下海和另外几个合伙人合伙,购买几台电脑绣花机。创办了"金鹰纺织品有限公司",自封董事长、总经理。家纺公司凭借改革开放东风,以"信誊是金,质量是命"的企业理念,跑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的中、外资大企业挂钩联营,几年的打拼越办越红火。 年,在金融风暴的冲末下,出口产品资金不能按时回笼,资金链断了。企业进入艰难运转时期。当知道汶川大地震时,崔爱国和几个股东商量,主动与所在地政府部门、市红十字会联系。向灾区捐赠棉被等物品,当大货车装载完毕时,东台日报社,市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时问:"你在企业困难时,怎么想到向灾区捐赠的?”他回答说:"我们企业遇到了暂时困难,但灾区人民更需要我们帮助…"近几年来,崔爱国多次报名参加所居住地街道、社区组织的党课讲座学习活动。听取了党校教授等权威高级知识分子讲课,受益匪浅。崔爱国表示,他们这一代人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家好,民族好,老百姓才能好,这一代人被称为世界最勤劳的一代人已老了,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愿为下一代追梦人做向上的基石。 ◆来源:和谐许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标题:愚公的美篇 ◆投稿信箱:jsdtsb 16.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xc/76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