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怎么挂号 http://m.360xh.com/xinwen/3259/65468.html 赓续红色血脉擎画乡村振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根据《关于开展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海军军医大学青年学员袁媛、张睿麟、江舒雅、刘一潇、杨旭松、魏夏佩自发组成海军军医大学赴三仓实践团,以《红色引擎”助推基层建设——以江苏省三仓镇为典型的乡村振兴实践调研》为课题,于8月2日至8月5日深入三仓烈士陵园、兰址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桥村烈士遗属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西瓜博物馆,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深入了解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探索总结三仓镇作为乡村振兴模范的发展模式,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一、踏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红色血脉 实践团按照陵园工作人员的导引,沿着“组建铁军,开赴敌后”“重建军部,挺进华中”“驰骋江淮,浴血抗战”“战略反攻,夺取胜利”的战略顺序,先后参观了“粟裕纪念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群”“烈士纪念塔”“新四军?师纪念馆”等?系列展区。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三仓烈士陵园的历史背景及诸多光辉人物事迹,以及新四军艰苦卓绝的烽火征程、克敌制胜的辉煌业绩、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永放光芒的“铁军精神”。 从年的?座由开明乡绅捐资建筑的小小抗日烈士纪念亭,到年由陈毅元帅题词“立德立功,永垂不朽”的砖塔,再到八九十年代政府重新修整扩建,经数度修葺,拥有数个建筑群的三仓烈士陵园现已成为盐城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烈士陵园之一,前来瞻仰的人群络绎不绝。 粟裕大将,老虎团团长林少克、崔左夫、六十五烈士墓等,无数革命先辈为抵抗外来侵略、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听得大家心潮澎湃,铁军第一师的“铁军精神”更是印象深刻。 通过参观三仓烈士纪念馆,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求真理、救国为民的伟大情怀,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学习和领悟了“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认识到:历史的典藏不应只是凝固的物象,更是代代相传的火种。 二、缅怀革命烈士,赓续红色血脉 8月3日,实践团带着慰问品跟随民兵营营长崔志勇来到新桥村杨迎凤老人的家中。 75年前,年的11月作为一个遗腹子,杨迎凤出生了。因为那年6月28日,杨老太的父亲在海安之战中在秋长(现古贲村)牺牲。老人含着泪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只记得母亲一夜夜地睡不着,整日以泪洗面。慢慢的,从母亲和父老乡亲口中,我知道了父亲和叔伯等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加入战斗,在海安之战中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甚至也没有留下任何遗物。”谈到这段经历,老人哽咽了,队员们拉起老人的手说到:“我们由衷敬佩这些革命先烈,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为了保卫国家,不怕牺牲,永远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榜样!” 杨老太告诉队员们,她和母亲、姐姐一生勤勤恳恳,娘仨相依为命,在农田中劳作了几十年,供养子女。老人的孩子也很争气,经过自己的奋斗,走出农村,现在在苏州定居工作。说到这里,老人的眼中又有了一丝泪花:“现在共产党好,共产党好,每年都有烈士遗属补贴,又有农民补贴,政府也经常组织探望慰问。原本父亲骨灰回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土坟,后来迁到许河了,感谢党和国家。” 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却,人民也不会忘记!东台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关爱烈士遗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作为军校大学生,大家也切身感受到在社会各界关爱下烈士遗属心中的信仰和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精神,让他们懂得自立自强,顽强拼搏,在平凡的生活中赓续着烈士的精神。 三、探寻不一样的特色田园乡村 8月4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兰址村,通过走访参观和对吴岳和书记的采访,近距离感受中国乡村在第一个百年中奋斗的成果。 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兰址村,“将军赔树”的故事耳熟能详,当年开国大将军粟裕在兰址生活时,曾设指挥部在兰址。在新四军驻扎兰址村期间,警卫员把粟裕将军的战马栓在农户的枇杷树上,战马将枇杷树皮啃掉了,淳朴的兰址村老百姓说没事,粟裕将军执意要赔,又找不到相同的枇杷树,就买了棵黄杨树赔给了老百姓。 “将军赔树”的故事,体现出革命军队不拿农民一丝一毫的红色纪律和军民融合一家亲的鱼水情,自那以后,红色基因便一直深植在兰址村百姓的血脉中,时至今日,兰址村百姓依旧在传承、发扬红色血脉。 日新月异新乡村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年兰址村农业园区创园,年获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年斩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年,新兰址村由原陈林村和原兰址村合并而成。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户,人口人。四个党支部,共有名党员,全村现有面积亩。目前,兰址村又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大提升。兰址村以一个家庭为整体,建设子母房,依照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在村内建设24节气特色别墅群。如今走在兰址村的道路上,放眼过去是鳞次栉比的别墅群,跟以往相比,新兰址村的面貌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下面,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冰山一角。 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兰址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兰址村居民依靠特色西瓜产业,如今年收入已近4万元。在兰址村的西瓜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了兰址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蜜六号”“小兰”“”等众多西瓜品种令我们眼花缭乱,东台西瓜闻名天下、供不应求。 兰址村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党组织在发展中给兰址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国家政府及时的出台了政策进行扶持,高新科技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力,也节约了成本,而兰址村居民骨子流淌的红色血脉则激励着他们不怕苦难,奋勇向前。如今的兰址村已经是集红色文化、民情风俗、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每年国内外游客超10万人,开辟了群众致富新途径。 四、乡村振兴,三仓的优秀答卷 8月4日,队员们深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西瓜博物馆等进行实地参观调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三仓镇的成功来之不易 三仓历史悠久,古有盐商在此建灶煮盐,设立盐仓,三仓由此得名。三仓镇自然条件优越,土质水源等资源充足,改革开放以来,三仓镇抓住历史机遇,结合自身情况,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形成了以主导产业(西瓜、甜叶菊)为基础的“1+1+N”种植模式。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充分发挥医学生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尽他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基因,党群当家——党是三仓镇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学常新;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催人奋进。三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一条红色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脚踏实地,展望未来——三仓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未来 东台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于年12月通过验收,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园区正在建成上海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区,正在实现从“站住脚”到“走出去”的改变。 下一步,园区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谋划园区“十四五”建设方案,努力把产业园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党的基层组织将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农民增收,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别犹豫了,快打疫苗吧!戳下图 原标题:《海军军医大学学子走进东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xc/138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