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职问题是我们阅读古籍和了解古代文化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要克服的障碍。语文教研组组织的这次活动,就是我们共同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尝试。只是作为主讲人,有许多问题我自己也没弄明白,近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找资料,抓紧补课,吃的都是夹生饭,没有消化好,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这不是谦虚,是实际情况,大家都是朋友,我必须说清楚。 美兰老师交待我的是尽量作古今比较,做到直观、明白。她还给我提供了几个课文中的具体实例。这是困难的,最大的困难是古代干部序列中没有“党”的系统。“党”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古人认为“结党”是要“营私”的。再者,体制不一样,性质就不同。比如国家元首这个位置上的职务名称,古今内涵就绝然不同。皇帝与宰相的关系是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产权是皇帝的,宰相是一个打工仔。而主席与总理构不成这样的关系,而且主席一职已虚化,因为事实上党的“总书记”才是一把手。好在我过去是教服装裁剪的,现在是一个行政人员,是外行对内行,讲不清楚,责任是美兰老师的,她应该找历史或政治老师,不应找我。 如果把“官职”看成是事物的话,那么它是一个动态的事物: ①因时而异,如国务院机构改革,近三十年共进行了六次。兵器工业部没了,有了环境保护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没了,有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②官职因地而异,如战国时的七国,南、北朝。在当代美国的国务院与中国的国务院是两个概念。 ③因人而异:如王莽、武则天执政时。两朝职务名称改变频繁,不光是他们的个性或现实需要,可能也有追求政权合法性的内在因素。有意思的是二人都向周朝求救,王莽把不少中央官职改成周朝的名称,武氏干脆把自己的国名改成“周”。这实在是受了孔老二的影响。 美兰提供的课文中几个古代官职的例子: ①司马迁,任太史令。 ②杜甫,曾任左拾遗、剑南节度使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③白居易,曾任太子少傅、翰林学士。 ④柳宗元,先后任永州司马、柳州刺史。 ⑤韩愈,监察御史、阳山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朝州刺史、礼部侍郎、京兆尹。 ⑥《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所谓官职,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责官吏的职务,主要是①名称问题,也涉及到②职权的范围和③品级地位等几方面的内容。按照专家们的说法,我国古代官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夏、商两代,可以说是神治时期,主要特点是国君通过“巫”与神沟通,来实现对人的统治。 [按]有点像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天兄和东王杨秀清的天父那种形式。 中央一级的官职有后、王、史、巫。 后,应该是象形字,似战旗,古称“麾”或“纛”等等,总之是权力的象征。 △第二个时期:西周到战国,人治时期,“巫”的地位逐渐弱化,以致于完全消失,残余权利交给了后来的“太卜”、“太宰”、“司天台”等岗位。 天子:君权神授,所以叫天子。董事长,王室成员是董事。 王本是自尊之称。王,斧头的象形字;斧头氏族社会中的核武器,既是战术武器,又有威慑作用,相当于中子弹,就成了王权的象征。所以以斧头称王。 天人合一的积极一面就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太子:王储,东宫,也是影子内阁。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几乎与王平行,可以代行王权。“三公”可以说一直存在,而且始终是“国级”干部,发展到当代演变成了中顾委副主任、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太史:神事(包括制定历法,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历法相当重要)、教育、秘书。 卿士:军事、行政、司法、外事,是原始的总理府。下设三有事,是原始的部委,叫做三事大夫: 司徒(土):土地、役徒(国土与人力资源); 司马:军赋、军用车马(总后勤、总装备); 司空(工):筑城、修路等重要工程(建设、公共工程)。 此外,还有原始的直属委办,有: 内史(作册):策命卿大夫(最早的干部管理部,是原始的组织部)。 御史(柱下史,商称“守藏史”):保管档案。 太卜:占卜。 宗伯(太宗、上宗):祭祀礼仪。 乐师:音乐与贵族子弟教育。 相:临时职务,辅导君主礼仪。 战国以后通称最高执行官为宰相,由公卿发展而来。 民以食为天,是由土著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所决定,所以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吃文化,这也是中国为什么出现不了弗洛伊德的原因。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至少有三部反映的是吃文化。《西游记》中唐僧不惜生命追求大乘教法,本质上也反映了民族的生存问题。 宰相就是为君王(国家的象征,因此也包括人民)宰杀牲畜,保障食品供应的人。具体名称也因地、因时、因人而异。 令尹:楚; 相:齐、秦,齐桓公的相管仲就是春秋时期第一名相; 大尹:宋; 太宰:吴。 其他叫法,如:相邦、相国、相室、丞相等。 △第三个时期:秦统一后,一直到清末,是相对法治时期。 商鞅变法以后,法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与儒家相对的法家进入了政治权力中心,以秦律为标志,成文法典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1、国家元首: 大秦帝国规定天子的职务名称叫皇帝。 2、政府首脑: 大秦帝国宰相的正式职务名称是丞相,有时分置左右(一为分权,二为明确责任),以右为上(到现在,民间设宴,最尊贵的客人坐在右面,叫做“正席”),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丞相的,称为“中丞相”,是不是很有意思? 巨人的心是相通的。毛主席说:“历代都行秦政事,十批不是好文章”。 汉承秦制,有变化,但基本制度是一致的。皇帝有本事的,相权就削弱了;反之,就加强了。就像董事长与总经理,董事长能力太差,属于自己的股权可能最后都成了总经理的了。 举几个例子: 皇权强的: 汉武帝:集权需要,起用知识分子(儒生),日常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府由门庭若市到荒凉冷落,原先设的宾馆(国务院招待所,如钓鱼台国宾馆),无人居住,改成了车马库房。已是有宰相之名,而无宰相之实了。 朱元璋:干脆取消了相权,内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有点像美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一肩挑。忙不过来,怎么办?设了一堆办公厅、秘书处,叫什么殿,什么阁,如武英殿、文渊阁等。 相权强的: 太多了,只说好的、正面的,如张居正,本是内阁大学士,可比皇帝厉害。 当代也有:如总设计师。 西汉末年,丞相改叫大司徒,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政务院)、中书省(即凤池,秘书处)、门下省(办公厅),三省的首长都叫宰相,但各朝情况并不一致。 隋唐两代都不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专职丞相、相国。唐初三省的一把手,都是宰相。但具体的职务名称有所不同,中书省(别名:西台、凤阁、紫微省等。唐人有文化,政府机构的称呼也富有诗意)一把手的正式职务名叫“中书令”;尚书省(别名:文昌台、都台、中台),不能叫“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只叫“左右仆射”;门下省(别名:东台、鸾台、黄门省),长官叫“侍中”。 在中宗以后,宰相职务超编,就实行评聘分开的政策,不加“同中书门下平(骈)章事”的,就不是宰相。 翰林学士:唐玄宗酷爱文艺,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如李白、杨贵妃。他绕过政府机关(朝廷),起用了一批文学家(文学侍从)参与政事,设立了学士院,翰林学士加上“知制诰”的头衔,专门负责起草机密政令(诏书),因而有“内相”之称。 [按]明皇酷爱文艺是出了名的,除参与作曲、编舞外,还亲自粉墨登场,以致在民间七十二行神圣中,这位响当当的天子被当成了戏剧神。 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中书内省,称“政事堂”,又叫“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国务院的办事机构。 前期,宰相叫“中书门下平(骈)章事”(从一品),副相叫“参知政事”(正二品)。元丰以后,称谓多有改变。如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太宰兼门下侍朗等。 宋沿唐末旧制,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的,都叫“使相”,实际上不预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就是实例。 [按]以高官兼任低职称“判”,如唐以宰相判六军十二卫事,宋以宰相判枢密院,京官如使相及左右仆射出任州郡都叫判。 明初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等官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办事机构,在其中供职的大学士们,都是皇帝的秘书、顾问。 明成祖即位,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五品,厅级)等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要政务,称为“内阁”。 仁宗以后,内阁权位渐高,入职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为“元辅”或“首辅”,主持内阁大政。(如张居正) 武宗以后,宰相的实权又操纵于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手中(魏忠贤)。 清初仿明制,改内三院(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地位大大提高,由正五品提到正一品(国级),但实权有所降低,远不如明代,这也是一种平衡。实际相当于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及清末的“内阁总理大臣”。 总之,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民国时期实行五院制,内阁首相叫行政院长;共和国成立后,叫政务院,后改国务院,周恩来一直连任总理,是一位罕见的终身宰相,更为罕见的是一直受到元首的信任和国民的爱戴。 3、中央各部首长: 秦统一后,实行“三公九尉”制,丞相府下面高九个部委,叫九卿: ①奉常(汉景帝更名为太常,王莽更名为宗):负责宗庙礼仪。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此为第一大部。气象、医疗、经学博士、皇帝顾问等事务隶属于该部。 ②郎中令(汉武帝更名光禄勋):负责守卫宫殿门户,为宿卫侍从之官。兼管议论的大夫、具有候补官性质的郎、引见传达的谒者。 ③卫尉(汉景帝曾改称中大夫令):负责宫门警卫。兼管公车司马令(国防运输)、吏民所上奏章(中央信访局)、四方贡献及皇帝所要征召的人员。 ④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 ⑤廷尉(汉景帝、哀帝曾更名大理、王莽改称作士):全国最高司法官,司法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⑥典客(汉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更名大鸿胪、王莽改称典乐):负责少数民族事务,中央民委。 ⑦宗正(汉平帝更名宗伯):负责皇族事务,如宫廷大臣、中办主任。 ⑧治粟内史(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王莽改称羲和、纳言):负责租税、钱粮、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⑨少府(王莽改称共工):本与治粟内史相对的宫廷私府,只负责皇家钱财、物品、服务;武帝以后,发展为政务中心,下属有(A)负责收发文书、起草诏令的尚书台;(B)保管符节、玉玺的符节台;(C)纠察官员违纪违法、接受公卿报告的御史台;(D)存放档案的兰台。台的下属机构叫做“曹”。可以说,后来的政府机构都是从这个“少府”发展而来的,汉武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委机关经历了大的调整,主要是尚书机构的迅速发展。以至从少府独立出来改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下属各“曹”(司局级)逐渐变为“部”(省部级),“台”升为“省”,“曹”升为“部”了。至隋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一直沿用到大清国灭亡前夕。各部以尚书(正三品)、侍郎为正、副部长的职务称呼。每部又各设立四个司,共有二十四司,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司长的职务称呼。这个“司”,一直用到现在,厅局级。 六部职责: ①吏部:干部部,组织部,负责全国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课)、勋封等工作。 ②户部:财政部,负责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工作。 ③礼部:教育部、文化部、礼宾司,负责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工作。 ④兵部:国防部,负责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工作。 ⑤刑部: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工作。 ⑥工部:工业部,负责工程、技术员(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工作。 六部虽然取代了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但九卿的名称基本上维持不动,只是职权大大的缩小了,变成了国务院的直属办事机构,有的职责甚至完全不同了。比如太常,唐代叫太常侍卿,原来负责的礼仪工作归了礼部、教育工作归了国子监、天文历法工作归了司天台,主要职责只剩下祭祀及相关事务。 [按]唐玄宗时,中央机构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都是训导之官,没有具体职责,正一品,无人时,就缺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论道之官,佐天子,平邦国,理论上无所不管,实际上没有具体职责,不常设,常用以赠官,正一品)、六省(尚书省,六部为下属机构,正二品;门下省,谏议大夫是部属之一,谏议大夫是正五品上;中书省,下属机构有集贤殿学士院等,正三品;秘书省,国家档案管理等,从三品;殿中省,办公厅,从三品;内侍省,皇帝近侍,传达,所谓生活秘书,从四品上)、一台(御史台,从三品)、九寺(直属委办,分正三品、从三品两级,和现在的正部、副部两级差不多)、五监(国子监,国立大学,校长叫祭酒,从三品;少府监,科技政策局或技术指导局,负责百工伎巧之政令,从三品,其中的少府丞,从六品下;军器监,兵器制造局,正四品上;将作监,建设局,从三品;都水监,水务局,正五品上)、十六卫(军职,一把手都是正三品,省部级)。 九寺到了清代剩下了五寺,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晚清时,责任内阁所辖的十个部是: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另设盐政院,由国务大臣兼任领导。 4、监官与谏官 监,是监视的意思。监官就是君主的耳目,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也是发达的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之一。是古代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让他改正。硬要联系,就相当于政协委员,有议政建言的职责,没有制定政策的权利。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谏官逐渐削弱,到清代就与监官合并在一起了。 监官与谏官,古代并称台谏,通称言官。 监察:唐宋时期的中纪委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副职叫御史中丞。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分别叫台院、殿院、察院,常说的监察御史就是监察院的老板之一。 北宋御史台衙门院内有乌鸦窝,御史台别称乌台。元丰二年(年)苏轼因诗获罪的案子,被称为“乌台诗案”。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领导班子成员为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千)都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法人代表叫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或省监察局局长)。 谏官:设置较监官为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置“大谏”,是谏官设置的开始。 汉代的光禄大夫、谏议大夫担负此种责任,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的官称,属于少府领导。 唐代有重视谏官的传统,武则天增加设置了左右拾遗和左右补阙,都归门下省领导,门下省就成了以谏议为主要职责的中枢机构。 [按]民间有“拾遗庙”,本是为杜甫修建的,可神像是女性,“拾遗”误为“十姨”,杜拾遗就变成杜十娘了。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从门下省分离出来,成立谏院,老板叫左右谏议大夫。 明、清设置通政使司。明朝实行特务政治,谏官对上不对下,实际上更像监官。 5、军职(武官): 翻开二十四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军事史,所以我国古代的武官制度也很发达。作战指挥权、编制训练权、后勤装备权,三权分离,军衔、军阶完善,各个朝代军事体制又有所不同,反映在军职名称上也特别复杂,这里只举几个宋以后的例子。 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点检,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员。 宋代的中央军委叫枢密院,正、副院长叫做枢密使、枢密副使,都属于副总理级。 宋代正规军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到八十万人。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各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首长。三衙长官(三军司令)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 在路或府、州,设立马步军都总管(简称“兵马总管”,是混合兵种司令)、或都钤(前)辖、或兵马都监(都监)、或提辖兵甲(提辖)。 清代: 实行八旗兵制。 总督、巡抚、将军都是军政、民政兼职,各省实际专职武官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军等。 新军编制为军、镇、协、标、营、队、排、棚等。 6、地方官职: 秦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郡的老板为守,即太守;县的老板万户以上的叫令,县令,万户以下的叫长,县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与县同级,实行民族自治政策,就像现在的“旗”,与县同级一样。 西汉把首都地区分成京兆尹、左冯(平)翊(易)、右扶风,三者既是区划名称,又是这三个地区的长官名称,叫做三辅,职级为太守级,也就是省部级。 汉武帝在郡之上,设州,全国分为十三州,是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西汉末叫牧,东汉改回来,又叫刺史,到东汉末年,又称为牧,刘表就是荆州牧。大多派公卿担任,权力很重,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大行政区。 隋朝时,改州、郡、县三级行政区为州(或郡)、县两级行政区。其中的州和郡没有区别,属于同一级别(如省、市),只是郡长仍然叫太守、州长仍然叫刺史,如省长、市长,都是正省部级干部。 唐朝时,设立了“道”,如汉代初期的“州”,是监察区,先把全国分成十道,玄宗时重新规划为十五道,每道设观察使。同时划分了若干军区,军区司令部叫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军区司令员兼观察使),就叫做节度使。节度使,先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以中央大员的身份往往还兼任着所在州的刺史职,身兼监察、军事、行政三权,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所管辖的道,事实上成为州(省级)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大致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大区政府或地区军政委员会及内蒙古自治区。 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显赫一时的节度使。 [按]唐政权是一个开放的政权,安禄山是来自中亚地区的胡人,如果按照现在的译法,他的名字应译成“亚力山大”。这个亚力山大让中国的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首都、陪都所在州称为府,长官称为“牧”和“尹”。府牧是书记,一般由亲王担任,但不做具体的事,从二品;府尹是市长,握有实际行政权,从三品。韩愈就是首都的市长,出巡时曾被一个正在“走思”的穷和尚闯了仪仗队,产生了“推敲”这样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词。 宋代的地方官职,又有了新变化。县令名义上还在,实际上往往是另有中央政府的官员(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称为“知县”。有部队驻在县里的,就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 县的上一级州,也派朝臣为行政首长的,就叫知州。刺史成了虚职,不用赴任。习惯上,还把“太守”作为“知州”和“刺史”的别称,如欧阳修就自称太守。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就像我们现在与省同级的还有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大军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等。 与唐代“道”相当的叫“路”,没有统一机构。老板的称呼根据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有经略安抚使(民政)、转运使(运输)、提点刑狱公事(公检法)、提举常平使(粮食安全)等。 元代行政机构分为省、路、州、县四级。国土广大,不便管理,中央政府(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派到地方,成立临时管理机构,叫行台省或行省,后来逐步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就是走出去的中书省,全国分成了十个行中书省,简称“省”。 明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然叫省,一直到现在,成了元朝的重要政治遗产。明朝把全国分成十三个承宣布政司(两京直属六部),也就是民歌中的“青线线,兰线线,兰圪英英的彩,一十三省的女儿呀,唯有兰花花好……”。每司,也就是每省各设左、右布政使,是省级最高行政首长。 行政区划为省、府、县三级,一直到现在,叫省、地、县三级。 几个问题: (一)旧时文人喜欢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用古称、别称,不仅常见于诗文书信,也用来署籍贯,题书名。如现在,不说重庆市人张三,而说渝州张三。宋以后根本没有郡,但宋、元、明、清人笔下经常出现郡、太守,实际上就是府、州,或知府、知州。 明清人称“道员”为“观察”,“知县”为“县令”,实际上观察、县令都是唐或宋以前的旧称。 同样的行政区和地方官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含义相差很大,或者根本就不一样。 如六朝时期的扬州就是今天的南京市,隋朝以后才到了今天的扬州市。《红楼梦》中,南京、金陵、扬州、应天府,是不同时期南京市的名称,是作者故意设的局。江泽民同志说他和林黛玉是老乡,都是扬州人,恐怕值得研究。《红楼梦》中的扬州,是不是就是扬州市? 官职方面,明代的布政使是省长,清代的省长叫总督或巡抚,布政使只是督抚的下属干部。 唐朝的节度使掌握着好几个州(省)的军政大权,可谓呼风唤雨;宋朝的节度使只是一种武官的虚衔或荣誉称号,不与当地发生任何关系。如岳飞是“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清远在广西苗族地区,岳飞一生没有去过这个一方。 [按]“节度使”,武官最高衔,从二品;“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负责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都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十一等。 (二)古代的职类结构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粮、监察考录等实际行政职能;一类主要用于安排品位高下,属于品位性职类(散官),如大致如今天的“级别”,如主任科员,副处级侦察员等。唐朝时,文武职阶都是二十九级,文职以“大夫”、“郎”等为名,武职以“将军”、“校尉”等为名,好像近代的军衔。级别与职务,评聘分开,常常并不一致,就以“行”、“守”、“兼”等术语来规范,高职低聘的称“行某官”,低职高聘的称“守某官”,职级与职务相同的称“兼某官”。待遇一般就高不就低。 宋代的官职有“官”、“职”、“差遣”的区别。“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有了实差的干部又叫“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机关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是临时性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是今天的一个处级科员,待遇上去了,毫无实权。 (三)爵位。唐爵有九等,宋爵十二等,明在王以外分为五等。宋爵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工、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四)检校。(A)散官:东晋时有检校御史。唐有检校官,如检校司空,检校礼部尚书等,指诏除(拜官授职)而非正名的加官。宋自检校太师至检校各部员外郎(共十九级)均为检校官,其地位一般高于正职。(B)属官:元代中书省有检校官,负责检校公事文牍。明代中央六部、都察院、地方的布政司、按察司及各府,都有检校官。清代只在府一级有检校官,是低级的办事官员。 [按]散官,指有职务而无固定岗位的官。汉制,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职之外加赐名号,而无具体职位。魏晋南北朝沿袭此例。隋朝开始制定了具体的散官制度,唐、宋、金、元一直采用同样的办法。形成了一种荣誉制度。文职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职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军将军等,其地位高低、待遇如何,各代不同。 实例分析: (一)韩愈,监察御史,阳山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朝州刺史,礼部侍郎,京兆尹。“监察御史”正八品上,科级,政策编制十人;“阳山令”,阳山县县长,正处级;“国子博士”,国立大学教授,不过韩愈做过“祭酒”,是从三品,副部级;“刑部侍郎”,司法部副部长,编制二人;“刺史”,从三品到正四品下,韩是被贬到朝州的,估计是一个正四品下,副厅级;礼部侍郎,教育部、文化部副部长;京兆尹,首都长安市的市长,从三品,副部级。那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国际大都会。不过经过安史之乱,开始走下坡路了。 (二)柳宗元,永州司马,柳州刺史。刺史是州的一把手,分上、中、下三等,上州是从三品,下州是正四品下。比刺史小一级的职务叫“别驾”,再小一级是“长史”,再小一级才是“司马”,名义上负责军分区的后勤工作,没有具体编制,行政级别最高的是从四品下,到从五品下。 (三)范仲淹,“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老范另带馆职,是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待遇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就是其副手,知延州,就是主持延州(延安地区)的军政工作。 (四)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在宋代,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有了任宰相的资格,可以领取宰相的工资,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使我们在碰到大宋帝国和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上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在字面上,意思是“尚书省二把手兼中书省二把手代理中书省一把手”。用台湾的现行官职说就是“监察院副院长兼行政院副院长代理行政院院长”。 (五)美兰老师所提供例子中的剩余问题。(略) 这就是我要说的,原是想随便“侃”的。结果一是没把握,二是作为一次正式的教研活动,要留资料,美兰就逼我写了出来。过后,我想贴在博客里,大家可以浏览,帮我修改。 .4.11 [参考文献] 1、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年7月版。 2、左言东《职官与科举》,见《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6月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因联系不上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联系邮箱: qq.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白癜风该如何治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rk/8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