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朱梦笛 安居需乐业。农房改造了,农村变样了,还要为农业发展找到好路子,才能真正让农民“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随着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在苏北落成,强配套、兴产业等迫在眉睫。眼下,苏北各地正积极发力、各显神通,为实现乡村持久繁荣打牢基础。 安居乐业同步谋划 走进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新型农村社区发现,农家屋舍错落有致,小古砖路曲径通幽,游客们好似“人在画中游”,流连忘返。 晚上6点左右,村民杭芳热情招呼着进店买奶茶的游客。她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居住条件好了。一直在外地上班的爱人辞去了外企的工作,选择与家人团聚,在附近的机电园区内办了厂,收入比之前翻了几番。“现在一家人再也不用经受分居两地的煎熬了。”杭芳感慨道。 同样感受着幸福的还有今年71岁的赵福康。自从搬进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友谊新型农村社区,赵福康笑容常挂在嘴角。过去,他一家挤在几间破瓦房里,靠5亩地收成养活一家人。如今,瓦房换成宽敞明亮的两层新房,自己在村里做保洁,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女儿在附近园区一家纺织企业上班,一个月收入元。“一家人住上好房子,每个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这是最实在的幸福。”赵福康说。 乡村振兴,就是要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江苏省持续发力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坚持把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尽量留在农村,将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到苏北农房项目点上。对愿意留乡的群众,优先推荐安排到当地农业园区、产业基地、工业企业就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紧密联结,让更多农民群众融入到产业链中。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行动,积极开发保洁、管护等乡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就业。 聚焦特色“富民强村” 盱眙县天泉湖镇陡山村毗邻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换了新房的村民卜云飞抓住时机,开了村里第一家民宿。今年“五一”期间,6间民宿用房全部订满。提到农房改善,卜云飞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赞道:“咱农民也倍有面子喽!” “我们在打造桃李天泉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实施整村推进,充分挖掘本地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陡山村党总支书记史春峰说,在当地财政等部门的扶持下,村里去年用石头、石磙、废砖瓦等老物件建立微景观,进一步优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打造“前门山居”的乡村旅游景观点。 凭借独特区位优势,陡山村创办了农产品协会,成立了陡山村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把周边农户的特色农产品都集中起来,再由公司进行统一销售。“我们努力打造本土农旅品牌,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项目请到‘家门口’,同时吸引在外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产业创新富民强村。”史春峰说,越来越多的“致富能手”“创业先锋”先后实施精品民宿、各类鲜果采摘等多个乡村旅游项目,积极推动陡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特色林果和中草药种植为主体的农产品种植模式。年陡山村人均收入相比之前传统种植增加了3—4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由年的17万元增加至万元。 盱眙县财政局局长蒋学文介绍,依托山水人文特色,当地把交通条件好、沿线景观优、产业配套全、相距车程短的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其中,重点打造了黄花塘镇黄花塘社区等项目,提升全县农房项目整体质量和水平。 加大扶持创新探索 为了给苏北各地持续深入推进农房改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江苏省财政厅加大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预拨苏北各地亿元,重点支持苏北农房改善中小城镇安置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费用也可以在专项资金中列支。考虑市县农房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允许各地调度预拨的省级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农房建设前期费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推动下,各地勇于创新探索,根据政策支持和地方财力、农民可承受能力等,积极做好资金投入来源测算,将资金来源落细落实,确保建设任务和财力可能之间相匹配。 据了解,各地还不断加快完善健全相关政策,为苏北带来更多更大的变化。连云港市科学选址布局,着力打造社区居民“10分钟就业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全面提质扩容;盐城市正研究制定2.0版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升级标准,拟围绕主导产业鲜明、加工链条完善、新型业态优良、配套服务完整、项目带动强劲、农民增收显著等方面,明确具体的产业发展指标,分类施策推进;宿迁市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规划发展村庄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覆盖,推动“水电路气绿田网”等集成项目落实落细,构建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江苏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苏北各地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省财政厅将进一步发挥省级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市县通过土地指标交易收益、地方涉农资金整合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指导各地制定和落实资金平衡方案,合理确定长期目标和阶段性建设任务。同时,严格防控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加强省级专项资金监管,确保同步配套小城镇安置区、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村覆盖、向户延伸。 本文来源:中国财经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rk/141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