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一直在耳边萦绕,它是永不走调的童谣,伴着我们长大。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能顺着它找到家的方向。 有一种声音,它连接着在五湖四海的东台人,一句简单的问候,亲切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方言,我们东台的乡音。 一方水土一方乡音 “什哩门呃?”“根呃子五号”“乖乖肉”“偶各嘎头有过小活。”……每天,我们寻着乡音醒来,枕着乡音入眠,多少“土”话儿,似乎,只有听到它,才觉得安心。 安心,是来乡音的慰藉。这些听着很“土”的语言,却早已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听到它,就是听到了家的声音。 小编分别选取东台市区、堤东和堤西不同区域的粉丝提供的原汁原味的东台特色方言,请大家自我测试下,这些东台话,你能不能明白什么意思呢? 紫背天葵:这是哪嘎的个细拿宝儿,犯嫌呃没得命。明天会更好:偶各嘎头有过小活。Tony:把窝锁倒活可的不怎噶好。淮粮:这下活计你个成弄个?捉田鸡、拔毛针、斗鸡、桌家楼、跳皮筋、格格。东淘园林:东台大个落琪哈秋不丑呢!王燕蕊:吾门格子上东台去买一个桃怒子,哈有两把单子,一斤麻要和半斤馓子。晶晶:底额恩拉个瓮子马你赖听额子,西望你赖豁司十月的天空:我门淘子外去耍子,你个去啊?独一无二:你隔嘎的过有晚水啊?红星闪闪:跟额子丫里有雨,门额子日里好天,马个懒婆娘气啊得甲格。一句方言一段故事 有人说台城话很土,其实不然。民国时期,旅居上海的著名报业名人戈公振先生是东台人,一日家中来客,其夫人让客人随意吃点“杲昃”,客人面露鄙夷表情,认为戈夫人说话土气。戈公振于是给其上了一课,他说我们东台话中的“杲昃”是有讲究的,在古代,日出东方为“杲”,日落西方为“昃”,杲昃即为东西,东西即为杲昃,杲昃是比东西更为古雅的说法,于是客人大惭、连呼叹服。诸如此类可以引经据典的东台方言还有很多。 “散戏卖熟藕”是东台人的一句口头禅。原先东台城里有一座都天庙,庙内砌有一座二层朝北的戏楼,每当到了正月初五的“财神日”、五月十八的都天菩萨出巡日(又有人说是关云长雨战蔡阳之日)、三月十八都天菩萨成道日这些庙会,都天庙里香客盈门,商贾云集,请班唱戏,盛极一时。唱戏散场后,肚子饿了的人们喜欢购买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东台人喜欢吃的糯米香藕成了首选,既能解馋又能饱肚子,一般的戏开场前是没有人买熟藕吃的,只有散戏以后才会购买,所以“散戏卖熟藕”表示某事已成定局或告吹,没有更改的意思了,这也成为东台人特有的专用名词,有时候也简称为“散戏”。 还有一些东台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神奇大六国”,这个词语和战国时代的苏秦有关系。苏秦促成了六国结盟于洹水,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佩有六国相印的风云人物,其佩六国相印时的得意之情可以想象。在台城,当一个人得意洋洋之时,总是会有人提醒他:“不要这样神气大六国的”,也就是劝他不可过分张扬。 赋予美好祝愿的方言在东台比比皆是,如“包喜”,东台人每逢春节都会给孩子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称为“包喜”,结婚给新娘子新女婿的红包也称为“包喜”,婚宴第一道菜后给厨师的红包也是“包喜”。在那些与喜庆有关的日子里,东台人都会包“包喜”。包喜,红包里的喜庆,收到红包就会有喜,多么美好的祝福呀! 独具特色的习惯用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家常烟火味儿的方言,如“海旮老”。这个词人们常说常用,在东台方言里它的意思是总的包括起来,一股脑全算起来的意思。那为什么用这三个字呢,“海”字有广泛、普遍的意思,也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用“旮”字有每个角落都搜罗起来的意思,用“老”有极、很的意思,东台话“很早”有时候就说成“老早”。用这三个字的话,“海旮老”就可以这样理解了,把点点滴滴的东西都包括进来,也就是笼统算起来的意思。 东台方言里,底蕴深厚的古语、生动形象的歇后语、俏皮幽默的俗语、引人入胜的故事比比皆是,它是勤劳智慧的东台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遗珍。 一抹乡愁一段记忆 任何一种方言的背后都是一种文化,是一块土壤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包涵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东台方言也不例外。我们的家--东台,千年文明,千年演变,我们看到,在长长的史册里,我们城市成长了,它从黄海之滨的一个小盐场,发展成为今天苏中沿海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城市的演变过程,也是方言的形成过程。上古时期,淮夷部族(古族名)人吟哦着古淮夷语率先来到这片海赐之地;西汉初年,这里迎来了江南瓯越人,这些移民与先居者互为融洽,同劳作,共生息,古瓯越语与当地语融合起来;东汉时期,广陵人口内移北迁,东吴时期居民回归,一往一回,他们的语言又有了新的味道。东晋时期,这里又迎来了说着中原语言的淮北人;元末明初避乱而来的苏杭地区居民安家落户,吴侬软语渐渐渗入当地语言;明清两代,我市境内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盐粮之利促进了贸易市场的繁荣,各地商人接踵而至,多种语言再次交融。此外,太平天国为避战乱,江南士族迁移东台,民国时期海门人入迁,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大批无锡、苏州等地知青下放东台,都对东台方言有着一定的影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东台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方言因地域的不同还略有差别。根据有关专家研究,东台方言还可分为四个小片:台城话即市区话,在台城及四周,这些地区的人说话时“二、儿、耳”等,都不卷舌,读作a;堤西话主要在老范公堤(国道)以西,他们的方言里“西”读作s;堤东话主要在范公堤以东的中北部,他们读“美国”为“米国”;唐角话则主要是堤东东南一带人的方言,他们说“咬、眼、硬”等音时声母η音比较明显。因而,在东台生活久了,常常能够根据一个人的口音辨别出对方是住在东台哪个方向的。 让我们再来说说这些东台方言:整整齐齐叫“叠角斩方”、俊俏叫“波俏”、有出息叫“胎孩”、待人热情叫“勃兴勃跳”、吉祥话叫“顺遂话”;还有富在深山有远亲、一事两夹当、小牛摆四方、隔层肚皮隔层山等俗语;还有“炒银豆,炒豇豆,炒到八哥翻跟头”“奥磨堂,清磨堂,送宝宝,上学堂,一包果子一包糖,送给先生和师娘”……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东台方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精辟传神、风趣幽默的特点。 来源:网络、东台日报,版权属于原作者! 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费用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