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刚到北京那会儿,爱玩的我就拉了一个北京周边适合自驾游好去处的单子,赤峰这个名字从那时起就赫然在列。我对赤峰的这种小情节大概源于中学时期看过的一部考古类纪录片,其中详细讲述了赤峰附近修高速期间怎么发现了一处史前文明遗址,本来只做抢救性发掘,后来又是怎么发现这处遗址的重大意义,申请道路改道以保护这处遗址。估计是那时年轻的我被纪录片中考古工作者的劲头感染了,反正从此“赤峰”这个名字在我大脑里存储的关键词就成了“史前文明遗址”。

这次去赤峰玩之前做了一番功课才了解到,赤峰还真的是一个史前文明遗址的集中地,从早在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横跨到多年前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期间还有大名鼎鼎的红山文化遗址。也是哦,红山,赤峰,呵呵,我怎么早没发现。而上面说的纪录片中的那处遗址时隔这么多年,我凭借当初发掘的过程搜索到了它的名字,二道井子遗址,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只是时间紧迫,这次左右都没办法把它排进行程里,索性不查具体地址好了,省得查了又不能去心里痒痒。事实上,最终我还是很意外地见到了它,意外到我看到遗址保护棚顶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个建筑有点厉害的样子——就那样在我进入赤峰市区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视野里,阴天下,远看还以为是彩虹,于是用手机随手拍下了一张渣画质照片▼

第二天耐不住又去查二道井子遗址所在地后才意识到就是它,这个气模顶去年8月才合拢,预计今年7月开放参观。所以,fine,也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前一天傍晚的惊鸿一瞥就是最好的际遇和安排。

唠叨完自己和赤峰的那一点点小牵绊,终于可以言归正传了。今年一开年就计划端午这个小假期要去赤峰,上半年最后一个小假期,5月底-6月,草原上的草也该绿了(虽然比不上7、8月份的草长莺飞),正是时候嘛。这次时间只有三天,要自驾来回,还想人文自然景观都照顾到,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了。原本我执意要先去看年代最早的兴隆洼文化,回赤峰路上还能顺便看看赵宝沟遗址,结果,路线时间都计划好了,才在一个新闻页面看到,因为遗址所在的敖汉旗是全国贫困县,没有财力物力保护,遗址被回填了,回填了。。。。只能重新选择路线。所以,最后我们决定走一个不大不小的环线,大概是这样的: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达里诺尔北岸景区——经棚镇——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园区

三天内全程跑+公里,对于第一次开环线自驾的大熊来说还是有一丢丢小挑战的。

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看不了兴隆洼当然要看红山,红山文化的众多遗址中个人认为最有趣最具神秘色彩的当属又有积石冢又有女神庙的牛河梁遗址群,而牛河梁,它在辽宁。。。好在从北京出发并不算绕了很远。

牛河梁遗址群分为三个展馆,分别是第一地点女神庙,第二地点积石冢以及博物馆,这里的“地点”就差不多是“发掘点”的意思吧。端午假期第一天我们出门不算早(好吧,是没起来),出京大堵车,下午快四点才到牛河梁,而积石冢遗址区已经要下班了。。。好在遇到了一个旅行团也晚点了,园区帮忙推迟了闭馆时间,最终完完满满地游览了整个遗址群,感恩~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中比较为大家所熟知的出土文物是玉猪龙,被认为是中华龙文化最早期的雏形▼

光线太暗,我自己拍到的照片根本看不清,而且牛河梁博物馆藏的是复制品,真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玉猪龙”的形象外,红山文化里并没有其它“龙”形象的图腾,反倒是出土了众多“猪”形象的图腾,像酱紫??

红山先民崇拜的是猪而不是龙。从这张玉猪龙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来,玉猪龙的形象更像一个胚胎,讲解员解释这体现了生殖崇拜。所以,也许这不是“猪龙”,而是猪的胚胎形象?

另外,从这张我拍的“勉强能用”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别看正面挺正经,从侧面看玉猪龙的一对小猪耳朵超级可爱啊~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土文物是红山女神头像(此处依然是仿品,真品依然在辽博)。这次我拍的照片可以说是灰常清晰了!

红山文化同很多新石器晚期文化一样都是母系社会,崇拜女神,女神像及其周围神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女神像自然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神像咯~所以被很浮夸地称为“中华民族共祖女神头像”。红山文化作为一个地方古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共祖不共祖不好说,但这一神像确实兼具史前文明及中亚文明宗教的特点。女神据推测应该是牛河梁地区红山先民的一位祖先,这是原始的宗教雏形,崇拜偶像,祈求祖先。和稍晚一些的克里特文明以及更早的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文明一样,女神的形象都是异常丰满的,象征着生殖崇拜(对猪的崇拜也源于生殖崇拜);同时,女神的面部还体现了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特征:宽大的鼻翼,较低的鼻梁,隆起的颧骨。

这是博物馆想象复原的红山先民祭祀女神的场景,大祭司是男性,背景图片里的山是猪首山▼

考古工作者发现,牛河梁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地点都是围绕着猪首山而建的,这是他们的圣山,祭坛已经淹没,这座山至今自然是依然那样屹立在不远处。崇拜自然的力量,祭祀祖先,典型的原始宗教。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其他珍贵的文物展出,包括众多随葬玉器和陶器以及新石器时期代表性的磨制石器工具。有些玉器实在太精致了,看过《穆斯林的葬礼》的都知道,玉器的磨制是非常精细的活儿,并且需要很精湛的技艺。尽管讲解员说,那时工匠一生就只能做一件玉器,我还是不由感叹,那时候就能把玉加工那么薄了?那时候就能镂空的那么精致了?简直叹为观止。

整个遗址公园最好玩也最有看头的当属“第二地点”——积石冢、太阳祭坛遗址,听着名字就透着一股神秘气息是不是?

这一节开篇第一张图和这张照片里的原型石堆就是太阳祭坛。。。感觉有点简陋?其实,这是一个三层的同心圆祭坛,每两个相邻的圆的半径之比还是根号2,和天坛的结构很像,看来我们民族祭祀天地,尤其是祭天的祭坛结构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天圆地方”的理念,从那时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预警!!!前方有骷髅图片,预警!!!

围绕在太阳祭坛周围的是大大小小的贵族墓葬,也就是积石冢啦。博物馆里的展品,包括玉猪龙在内,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出土的。就是下面这个被回填的M21中出土的,之所以被回填,是因为没有了土方的支撑,旁边的M4墓葬周围竖立的石板就会倒塌,破坏M4的墓葬结构,而M4中的遗体摆放方式非常特别,双腿交叉下葬,体现了独特的丧葬文化▼

积石冢中还有一座夫妻合葬墓,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那时就已经形成了婚姻观念。母系社会的夫妻合葬?嗯?

牛河梁一带,总共发现了43处红山文化遗址,其中积石冢就有27处,第二地点之所以被选作重点发掘和展出的一处遗址,不但是因为它是最大的一处,也是因为第二地点上墓葬的层位关系比较明确,利于断代。

红山文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墓葬葬器——桶形器,就像这样围绕在墓葬周围▼

桶形器上下不封口,完全贯通;红山先民似乎相信,死者的灵魂会通过这些桶形器来回穿梭,往来于尘世和往生之间,这是属于他们的生死观。桶形器是陶器,经常绘有黑色的纹路,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器型也会发生变化,这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对比桶形器间的演化关系,考古工作者可以可以更加确定墓葬的年代先后。

也许正是因为第二地点开掘较为充分,规模最大,意义重大,这里的展示场馆修得非常用心。一路开车过来,越走越偏僻,小路一拐,竟然路边赫然出现了一座看起来非常现代化的建筑,走进去之后,建筑内部更是有一种难以忽视的结构之美▼

后来经介绍才知道,这座建筑果然不是随便建建的那种,是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联合设计的,完全是钢架和铜板结构,随着岁月的流失会逐渐变绿,内部完全自然采光和通风,在湿气较大的季节有内部湿度调节装置,保障遗迹能有一个稳定的保存环境。

我最喜欢的是顶部弯曲下来的圆形“天窗”,这个“天窗“应该是整个钢架结构的承力部分。它的斜下方就是太阳祭坛,白天阳光透过这个圆形”天窗“,打在五千多年前古老的祭坛上。仿佛是一个时间隧道,外面今日的阳光穿过隧道,由古人眼里圆形的苍穹,对着祈求它庇护的祭坛洒下亘古不变的光芒。祭司虽然早已化作尘土,但祭坛一直在默默履行着它的职责,向太阳表达先民们的敬意。终于,多年后的今天,以这种方式重新沐浴阳光。如果真的有太阳神祗,我愿意相信这是得到了神灵的眷顾。

我们刚到的时候只有我们两个游客,看着这样苍老又新奇的一幕,感觉时间很悠远,阳光很温柔,仿佛在旁观两位老人午后谈天。

赤峰市

由于在牛河梁玩得太恋恋不舍,开始往赤峰开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开到城市边缘看到开篇第一张图里的二道井子遗址那里已经快晚上8点了,一天没坐下来正经吃饭的我俩满脑子都想的是羊肉羊奶,羊奶羊肉。。。

这次在赤峰市没有计划行程,对赤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顿晚饭,哈哈哈。饭店也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一进门就能看到什么羊肉啊,酸奶饼啊,奶酪啊,都像这样敞着卖▼

开了一路的大熊和我渴得不行,很豪爽地点了“大壶奶茶”,等服务员把这个大壶蹲我们桌子上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俩的内心有多豪爽。。。

真的是一大壶是不是,没有毛病啊~其实以前在藏区也见过这样的“大壶奶茶”,一毛一样的保温瓶,只是没想到内蒙也这样哈~

这顿饭最得我心的是这个东西,叫“嚼口拌炒米”,酸酸甜甜的奶酪味儿,炒米有点脆脆的拌在里面,超级好吃,女生应该都会喜欢▼

赤峰得名自城市的地标,一座红色的山峰,红山也是源自于此。这次我们没有逛赤峰市的红山博物馆的计划,所以特地订了高层的酒店,期望能望一眼这座让一座城市以它为名的山。酒店视野果然好,这是我第二天一早拍的,远处隐约看着有一点儿红的小山就是了▼

这个角度看,城市已经把山包围了,像汪洋里的孤岛,和那座红色的高楼相对而望,又像一种默然地对峙。

达里诺尔湖﹢北岸铁砧山岩画

来赤峰,达里诺尔自然是必须看的,其所在的克什克腾旗整个就是一个大的世界地质公园,山水皆有看头。从北到南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地质奇观有阿斯哈图地质公园、青山岩臼、西拉木伦大峡谷;草原有乌兰布统和贡格尔;看森林有白银敖包、桦木沟、黄冈梁,都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看水嘛,就是达里诺尔啦,内蒙的第二大内陆湖,也是观鸟的圣地。

赤峰距达里诺尔景区有将近公里,路况很好,三个小时多一点就能到。克什克腾果然是不一样的烟火,刚刚过了收费站沿途的树就多了起来,一改之前干燥贫瘠的样貌。道路两边有很多桦树,感觉到了秋天来,黄叶夹道应该会很好看(事实上确实是这样)。

达里诺尔在南岸和北岸分别有两个景区,南岸景区开发较完全,有曼陀山庄这种著名景点,北岸景区更原生态一些,有观鸟长廊。考虑到我心心念念想看的百岔河沿岸岩画没有时间去探索,我们转而把目光聚焦在了达里诺尔北岸的铁砧山上,据说也有岩画可看,所以就去北景区咯~

北景区著名的打卡拍照地点,也有很多人在这里拍日落

景区的游览模式非常简单明了,就坐统一的电瓶车到湖边,玩够了坐回来就好。。。我们去的时候人很少,俩人坐了一辆电瓶车,沿途看到很美的湿地景色,司机师傅很nice,主动提出让我们下来拍照他等我们,再次感恩~

还拍到了鸟鸟▼~其实湿地附近很多鸟起起落落,但速度太快,只抓到这一只清晰点的。。。(超没用)。看沿途讲解牌介绍,这里的湿地有很多种类的鸟,还包括丹顶鹤,季节对了还能看到非常多天鹅。

还蛮喜欢这边的天空的,很蓝很高远。如果说藏区的自然风光和天空总让人想到上古的神明,感觉到的是敬畏和沉醉;那么内蒙的天让人想到的是牧人,是牛仔,是长调的吟唱,感觉到的是苍凉的孤独,很美丽的孤独。

孤不孤独!苍不苍凉!

所以很快爱上了这里,天拍出来是这种又旧又重的蓝~

湖水反而没有湿地有层次感,不过从赤峰一路过来,看到的都是已经沙化和即将沙化的干燥贫瘠,西拉木伦河都几乎断流了,进入克什克腾旗后植被情况好了很多,但也几乎见不到水的痕迹。这样,突然看到这么一大片水泽,有点小感动。

景区有新旧两个码头,老码头就是前面发的那张打卡圣地,上面这张照片里我是坐在新码头,现在可以从这儿坐快艇在湖上兜一圈~

湖岸边几乎没怎么开发,所以大多数游人都像我这样在码头上散步,然后左边一张右边一张地拍照~

此处应有OOTD的样子:

Shades:Dior

Shirt:MoCo

Denim:3×1

BucketBag:MansurGavriel

Cap:LucidDream

AnkleBoot:WhatFor

其实大多数游客都慕名去有曼陀山庄的南岸景区了,这边人很少,所以还蛮好拍照的?

上面说了,来北岸我最想看的是铁砧山岩画。铁砧山屹立在达里诺尔的正北岸边,介绍里说,湖周围尽是平坦的草原,只有铁砧山一座兀立在那里,十分显眼,几百里外就能看到。我们从高速上过来,果然是靠着远远就看到的铁砧山才意识到快到达里诺尔了,当时导航莫名其妙被静音了,要不然还真的就错过出口了呢。

这么突兀的山必有蹊跷啊。果不其然,在一个资料里看到,这本应是一座火山口。在地质形成的年代,地下岩浆从这个地壳薄弱点向上涌,已经把大地顶出一个包了,眼看就要喷涌而出的时候,劲儿不够了,岩浆对抗不过地壳了,就撤了。。。。于是留下这么个孤零零的鼓包在一片平原上,记录着太初纪元的一次原始力量的抗衡。

实际上,克什克腾旗的确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我们晚上要住的酒店就在克什克腾旗首府,经棚镇的热水开发区,当地酒店清一色主打温泉进房间,每个房间还特意给配了两个浴缸。。。没有淋浴间。。。泡不泡吧。

铁砧山吧,它并不是个旅游点,被围在一片牧场里,甚至都没有路通过去。牧人半是好心半是为了拉游客骑马游山赚钱,给网子旁边放了小板凳小木桩,来看岩画看山的游客一律踩着板凳翻网而过。。。。通往岩画的上山也是像这样几乎没有路,又满地火山区特有的玄武岩碎块(证据),攀爬场面一度十分魔幻,又感觉自己像个虔诚的考古工作者。

此处大熊友情出镜

上面这幅算是画得比较“有艺术成就”的,下面这个小人儿把大家都看得一愣一愣的,要是没有旁边文物管理局立的石碑,还真以为是有人到此一游闹着玩的▼

对这种奔马啊,牛羊成群的岩画我一直非常着迷;对于古代游牧民族而言,牛羊和奔马不但是生活保障,更是一种美的象征吧;看着努力求存的先祖把对生活的美好寄望升华成艺术,就像看到艺术最初诞生时的模样~

绕到山的对面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山顶,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羊道,很是难爬~不过爬上去可以俯瞰贡格尔草原,还可以远远眺望附近的达里诺尔湖,这里是离湖最近的“高处”。

远处天际线那里蓝色的就是湖啦,照片拍的不明显,肉眼看得更清楚些~山顶遍布这种用来敬山神的石堆,不知道是游客还是当地牧民留下的,不过看起来有点年头了,我也把从山下带上来的一小块石头放在了上面~

石堆这样沿着山脊一溜排开还是有点壮观的,像是某种仪式法阵。还有下面这种名副其实的“仪式法阵”,和藏族挂经幡的玛尼石堆有点像又不一样,并且还有一个现代金属的火盆类似物,可以说是很有宗教神秘色彩了▼

草原上的风很大,山顶更是大得离谱,正面迎风几乎站立不稳。

此时,草原上,有只身打马而过的骑手,还有来自远方比远方更远的风。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园区

最后一天要赶回北京,全程七百多公里,时间有点紧张。但是跑了这么远,又在这么个到处都是地质公园的地方,不再浪一下总感觉不甘心。经棚镇四周都有各类地质公园,比较有名的是北部一百多公里的阿斯哈图石林。可半是因为时间问题,半是因为我一听到南部三十多公里有冰川遗迹公园就按捺不住了~

是的,大青山遍布第四季冰川遗迹,本来就叫冰川岩臼公园嘛~所谓岩臼就是下面这种石头上的凹槽。

岩臼的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冰川运动时“冰川压融水沿着冰裂缝或冰裂隙向下喷射、急流、冲击、旋动和研磨下伏基岩”,也就是冰川版本的“滴水穿石”,这种方式形成的称为“冰臼”(这是我以前知道的那种);另一种是则是风蚀的“壶臼”(什么?风还能吹出来这种坑!?),一般呈不规则形态,感觉我旁边这个就是一只壶臼呢。一般认为,大青山的岩臼两种都有,是混合型,所以才数量较大,并且统称“岩臼”~

这种地形是不是看起来也是很典型的冰川切割痕迹?

风蚀+冰川,大青山的地形必然佶屈聱牙,配上初夏的新绿,正是好时节~景区非常大,爱好摄影的游客玩一整天都不一定能走遍,我们这种要赶路的就乖乖坐缆车溜达一圈吧。

缆车上看到风景就是酱紫,很久没坐过不封闭的缆车了,吹着微凉的山风,满眼的绿色和奇石,还挺chill的体验~当地人来玩的也很多,一大部分就当是来爬山锻炼身体的,而像我们这种时间不多的一般都直奔寿星头像和冰川切割地貌,顺带还可以看到一系列岩臼~

寿星头真的很像是不是!

还拍了很多照片,就当回北京前最后呼吸呼吸这山里的空气了~

所以再来个OOTD?:

EmbroideredShirt:Zara

Denim:Mother

Kerchief:ChanLuu

诺,一路都是这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很久不爬山的死宅突然见到山的游客姿态~看过别人秋天拍的照片,植被很有层次感,当是另一种风情~

景区真的超级大,玩了两个小时一小部分的我俩都感觉挺累的,一路开会家更是real远,不过沿途的草原风情和我以前看的不大一样,路况也好,也算是一种享受(不是我开的我好像没资格这样说哦)~

快进京的时候在怀来拍下的这张粉色的云,算是此行的encore

因为回来就开始忙了,每天晚上写一丢丢,写了两周才算写好,图片大小限制啊,修图拼图啊什么的也超级麻烦,所以第一次不算很精致,争取下次改进吧(咦?怎么还有下次!?)。这次的分享感觉算是一个没办法在朋友圈及时发照片的网络社交狂魔的绝望挣扎,其背后的心理简直可怕。

字略多,希望有人能看到这里。。。所以,下次写读书?或者电影?

同样简陋的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ly/24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