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地名有以山有以水得名,有以山得名,也有以民间传说、古代典故、村镇得名,更有以避讳名讳、安康寓意、特产以得名,有的地名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随着历史的变迁多次更换。下面跟着小编看看江苏这些地名的由来! 江苏江苏在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下游。汉属徐、扬二州,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康熙六年(年)改江南有布政使司,以两江总督所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今苏州)首字为名,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南京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又一个版本“公元前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公元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南通 南通是江苏名城。这座城市古名曾是海陵地、祟山、静海。五代周显德五年(年)才置州,叫通州。《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到了清代雍正初年,又升为直隶州。至于“南通”之名的由来,那是清雍正之后的事。我国古代地名用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同一级地名的用字不能重复,重复了就要改。金代天德三年(年),该地北方又把潞阳(今北京市通县一带)改为通州。清代时为避免两地重名,在南方的通州名字前面加上一个“南”字,以示区别。民国元年改为“南通县”,年又把县城区及近郊合在一起,这才称为南通市。 苏州 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无锡 “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常州 公元前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泰州 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多年的历史。古称海阳、海陵,汉初置县,东晋设郡,南唐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从此而始。古代泰州与广陵扬州、兰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应,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清,泰州属扬州府,辖如皋县。世宗雍正三年,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成为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 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下辖海陵区、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兴化市。年,海陵区、姜堰市、泰兴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高港区。目前,泰州下辖四市两区和泰州经济开发区。 扬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扬州,建城已有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随着历史的演变,朝代的更替,先后曾有过几十个称谓。除“扬州”这一名称沿用时间较长外,还有过广陵、邗江、江都、江阳等名称。 扬州这一地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又载:“禹贡九州,既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当时的扬州,位于淮海之间,东南临海,西北至淮,辖今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广阔地区和广东的一部分。 宿迁 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据古汉语专家考证,宿迁的古代居民主要由两支古越人迁徒于此,并与当地人混合而成。到晋代,从“宿沙”、“预犹”族称中各取一音(古代预、犹同音),构成“宿预(豫)”这一新地名。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年),宿预县城被黄水冲毁,治所迁移。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此种观点有两层意思,即宿迁的命名原因:一为迁城,二为避讳。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淮安 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淮安市原名淮阴市,年经国务院批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同时,原下辖的淮阴县和淮安市(县级)随之分别更名为淮阴区和楚州区。淮阴地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多年前。秦王政二十四年(前)实行郡县制后,始置淮阴县,治所在今淮安市西南甘罗城。古人称水之南为阴,因地处淮河南岸而得名。而年前的淮阴市(今淮安市)辖区兼有古淮水南北之地,故与“淮阴”这一地名的原含义已有不同。淮阴曾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连云港 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年为江苏省直辖市。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年江苏省又将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辖四县四区。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其实现在的江苏全省区域就是古代的徐、扬二州的境域。当时全国分九州,今江苏的江北地区基本上是徐州,江南是扬州,不过那时扬州的疆界比现在辽阔得多,包括浙江、江西、皖南等地。如果追述更久,早在五千年前,江苏地境基本上是九夷(东夷)族的地盘,而在东夷中,以徐、淮夷为主杆,后东夷一直迁至浙江境内。 镇江 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因镇江北部沿江岸—带地势比较低洼,在古代常受水害,所以在水名之前加一吉祥词,以示祈望而得名。二是在公元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镇江之名至今已沿用了多年。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自l年以来,镇江已被列为我国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小编寄语:看完了小编介绍的江苏这些地名的由来,是不是觉得很吃惊?其实不管地名怎么变,有一样东西不会变,那就是每个地名中都透着的良好的寓意,从名字中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乐居南通——最全最快房产资讯平台 ①精彩内容自助查询 在对话框回复1~5数字,即可查询精彩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