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科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dfzj/

每当有外地游客问起赤峰有什么好玩儿的地方,也许我们多数人不假思索地就能报上来:克什克腾石阵、乌兰布统草原、玉龙沙湖。谈到历史文化,我们肯定会推荐看看大明塔、蒙古亲王府、赤峰博物馆。至于当代的文化建筑,民俗风情,老街区,搜肠刮肚,实在是不知道让人家看什么。

久而久之赤峰给外地人的印象,也包括曾经在赤峰工作过的一些外地干部的感觉,就是赤峰这个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却没有文化。

说赤峰有历史没文化的人大致是这样总结的:赤峰多年以来一直拿红山文化、契丹文化炒作。“旧时王谢堂前燕”,红山文化五千多年,契丹文化也有一千年之久,和赤峰八竿子打不着,那时候赤峰城还没影儿呢。第二,赤峰城市没气质,连个像样的文化街区都没有,文化生活娱乐消费比较单调。

这些说法明显带有歧视性,很难让我们接受。

但是冷静下来之后,我们自己也应该想想,为什么我们给外地人造成这样有历史没文化的印象?

第一,客观上说,赤峰历史上的两次文化高峰——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的确是距离现在的赤峰太遥远,没有直接的线性传承。红山文化和契丹文化留给今天赤峰的,是遍地的遗址遗存和文物古迹,还有我们看不懂的契丹文字。红山古人没有来者,契丹民族神秘消失,我们赤峰人只能发思古之幽怀了。

这么多年赤峰向外地人包括我们自己,展示了悠久的红山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等等,借此证明我们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厚古薄今?

第二,今天生活在赤峰地区的民众从风俗、生活习惯、爱好娱乐,有多少是和红山文化时期的古人、契丹人有直接的联系和传承呢?实际赤峰人现在的开放包容、吃苦耐劳和崇文重教等传统,赤峰地区的语言习俗,更多的是从年清末,赤峰被命名为“乌兰哈达厅”、赤峰成为通往蒙古高原腹地的商旅转运驿站开始有的。可是我们自己恰恰忽略了赤峰建城以后这段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

多年的赤峰城市文化历史尽管短暂,但是作为移民城市,它仍然有很多文化值得我们去整理挖掘和展现。

拿老城区来说,赤峰中心城市就建立在多年前的九街三市基础上,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老城区的街区,特别是商业区、老民居,就是现在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东横街、西横街、大粮市等还有一定的规模,这个是赤峰城市建筑文化的传统代表,可是在随后的改造和建城过程中,我们没有注意保留,连仅有的两座地标建筑“宴宾楼”、“支栋楼”,也给拆掉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遗憾。

赤峰成为商贸流通城市后,从山东、山西、河北、京津地区来的商人很多,他们也把京津地区的消费文化带来了。拿京剧来说,赤峰地区的京剧历史并不比北京晚多长时间。就在本世纪初,赤峰城区人口不足10万,但是戏班子居然有10余个,而且还有档次不低的票友。到了解放前赤峰的京剧专业演员还有余人,在沈阳,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很有影响力。建国后我们有了热河省第一个京剧团,这在内蒙古地区都是首次的。

京剧是多么有文化啊!可是我们这个京剧最终没有保留下来。而那段历史如果不抓紧整理,也随着当事人的故去成为无人问津的历史了。

第三,相比于其他地区,我们不会讲赤峰故事。赤峰人能说会道,可是在讲述自己城市文化时却不善言辞了。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在城市展示形象中,每个城市都要讲自己的特色故事。赤峰本土的故事肯定是应该讲近现代移民,讲自清朝末年到民国,从伪满洲国到赤峰二次解放这多年间的发展,从中找到一些属于赤峰本土的故事。

摄影:王开成

比如我们在重新打造红山公园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展示古代红山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一下近现代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文化学者,来到红山探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jj/75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