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他是英格兰海滩上的风,清新而又凛冽,带着不可避免的腐烂的气息。”姚阳这样形容顾城。她和大家分享阅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感受:“他是幻想家,怀着对人类的悲悯。他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他的共情,而与任何人、组织、国家无关。可是现实击倒了他,就像胡克船长击倒了彼得潘。”“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诗中这样写。“在现实中,不论前途多么无望,我们当中都会有一些任性的孩子向着理想坚定的前进,而我们在他们身后立碑将他们称作英雄。在这一点上顾城是英雄式的。”她带我们领略顾城诗里谈论的生命和死亡:“他说我喜欢雨的安葬,让更多的雨下来,所以绝望的不再绝望,希望也成宿命,生生不息,只不过是一场瓢泼大雨。他说,生命凉不出死亡的深度是对不可知的死亡敬畏。”姚阳用顾城的三句诗来概括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万字中走一的道路”“心总要最后滚动一下,才能变成石子”。

活在珍贵的人间——海子

刘宵如说她很少读诗,也不太了解诗,而她对于这首诗初见后的念念不忘也正源于此。“一种非常原始的感动,没有掺杂作者、背景、手法等等。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欣喜,消失又独立在世界里,淡淡地行走在人间。深深浅浅,裸露,干净,恣意。前些天讲“文不如其人”,她想到海子。“他文与人的不同倒不在品性,人们说他是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体。他选择早早离开热烈而珍贵的人间,他的诗里却有很多太阳。海子的死看来惨烈,她这样说:“我们不是海子,不懂他的选择,世俗也不懂。在他看来,也许却像他的诗一样淡,一样通透,一样确定。这是他的仪式感,带着他的《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与《康拉德小说选》。“他曾爱与被爱,也始终保留着自己。骄傲的孤独着,孤独的骄傲着,走过珍贵的人间,走完这段奇异的路,便是该离去的时候了。“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秋——海子

“秋天到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说到海子的《秋》,大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这一首,李松燃却钟情于另外一首。“用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秋天仿佛不止是秋天。“他眼睁睁地看到‘秋天’已经到来,要掩盖所有青春的痕迹。”他带我们跨越时空,触摸到了深处。空空阔阔。“谁的声音能抵达秋子之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苍苍茫茫。“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

因《云雀叫了一整天》,马子骥与木心结缘,在他的北欧童话中流连,有时“读两句就合上”,有时慢慢品味着诗中的意境,“一读就是一整天”。自在随心,质朴坦诚,不求甚解亦无妨,他读木心先生诗的心境,真有先生之味,平畴远风,良苗怀新。

“好风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来”,音乐如水,诗亦如水,张政携着“不速之客”——周梦蝶款步走来。他由诗忆人,忆及这位“蜗牛派”诗人箪食瓢饮,鬻书维生的苦难经历,又由人入诗,谈到他“运思振笔,词无竭源”风月无边的人生轨迹。是的,诚如张政在以辛波斯卡的名作《种种可能》作结时所说的“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周先生对诗意的追寻,无需理由。

“一位态度鲜明的叛逆者”,打开PPT,一句黑体大字扑入眼帘。谭何弦有些低沉的言语中,难掩对这位“精神上的流浪者”的崇敬。他爱其“临人类高度之上俯瞰人生万象”,他爱与诗人追忆着“朦胧与清晰的事物”,他爱看着“诗人用灵气将山水辗转成风月”。他用深沉的语言,和这位安土重迁的叙利亚人,“背负着文明”,一起流浪。

他缓步迈上讲台。忆及当年阅读英文版纪伯伦文集的经历,董宇轩一声长叹,感叹着流淌在诗人笔下的“爱与美”,为他悲天悯人的人性大美深深动容。词句轻缓,慢慢吐出,思索着“七宗罪”的意义;未带讲稿,足见所爱至深,信手拈来,满是“泪与笑”的深情。

一种美,脱胎于绝句,生长于菊花之乡。“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马冲读的很慢很慢,仿佛空气中都有一种俳句的悠然,褪去烟火气,却有些悲怆。俳句不长,但余音回漾,悠远绵长,有一种刹那间“梅花落满南山”的味道。“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叶芝的一句诗,赵照的一首歌,王珅巧妙地将诗人坚守自我的永恒演绎到了新的高度,百年时光,无须“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只因真情依旧。来时缱绻,去时深情,时空漫漶,不改斯情。

“死亡一向是洛尔迦喜欢的主题。”徐周怡平静地介绍着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西班牙作家,用着有些不太合乎年龄的超然与孤独,一时四座皆寂,默然无语。带着无尽的哀思,无尽的伤痛,她追念着这位英年早逝的“二七一代”。仿佛,洛尔迦从天堂走来,不知走向何处,正路过人间。

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博尔赫斯

“有人说他读出了自由独立的精神,也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一种孤独,更有人将其上升为家国的信仰与情怀。”而祁沈锋更希望这是一首单纯的情诗,用平淡而不能再平淡的话语,藏着博尔赫斯最疯狂的爱恋,他在读到这首诗的第一眼就沉醉其中,他说:“这显然是一首极其凄美的爱情诗。”他想到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送一个人她喜欢的东西,是为了讨好她;送一个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和对方分享,还是希望对方了解自己?送出去的,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给你瘦落的街道、绝望的落日、荒郊的月亮。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读着一连串的“我给你”,一连串的排比,他说:“他在不断地增加筹码,一次比一次热烈,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他用那些令人沉沦消极的意象,竭力把碎了一地的爱慕拼成惨白的月光。”在诗中,他最喜欢的是“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因为“诗人把爱她当成信仰,正如朱生豪所说:‘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我不知道用什么才能留住你。我早知道,我留不住你。”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丁欣然轻轻读着诺奖委员会写给夸西莫多的颁奖词。对于这位高唱着“转瞬即是夜晚”的诗人,她坦然,在读这位“隐逸派”大家的文字时,她更愿意将他如水的文字之美理解为一种“乱序美”,一种被打乱的诗意,异于主流文学,但富于古典美的和谐韵律背后,是一捧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中默然无语的淡泊。

但是还有书籍——米沃什

张卓苇带大家回忆了《三体》中这样的一段情节——人类想要给自己建一座纪念碑,而他们最终发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字刻在石头上。“而在这首诗中,米沃什告诉我们,有一种极简单的,人人皆可完成的去接近永恒的方法——阅读。”“‘但是还有书籍’实际上是带有转折意味的后半句。那前半句是什么?”他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带领我们了解了米沃什一生经历的漫长漂泊、动荡与凶险。“可他说‘但是还有书籍’,不仅因为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更因为书中有人性的崇高与光明,那些伟大的灵魂、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即使书籍损毁,思想也将永存。”在如今这个时代,但是之前的词又是什么?“是快节奏的生活,是社会上浮躁、功利的风气,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流量,但是我们还有书籍。”他联想到电影《超脱》中所说的:“为了保护我们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够与侵入我们思想,使我们日渐沉默的力量抗衡,我们必须学会阅读。”

礼物——米沃什

“蜂鸟”“忍冬花”“大海”“帆影”,初读这首诗时孙宗润被诗中渗透的安宁与喜乐吸引,后来他查阅了诗人的生平。“在经历了二战,目睹华沙城在德寇的破坏下变成了废墟,二十万人在机关枪子弹的扫射之下丧失生命后,作者竟如此乐观,在这诗情画意的小花园中,忘记痛苦,忘记不幸,无欲无求,内心反是和平与满足,我便由衷喜欢上这首小诗。”他觉得这首诗与自己的“乐观气质”格外符合。“幸福的一天就是如此简单”,他说。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

“一条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路。”悠扬的音乐响起,高羽带着我们领略这条未选择的路。“尽管第一眼看上去或许毫无诗意,但你有那么多种方式来读它们。读这首诗,便会发现其中夹杂了迷茫、怀疑、恐惧、审视、坚定、任性等交织的复杂情绪。”她又与我们分享了弗罗斯特的另一首小诗《我有诺言,尚待实现》:“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是我有诺言尚未实现,需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睡觉前还有许多路要走呵,睡觉前还有许多路要赶。”她这样作结。

撰稿:江苏省东台中学高二1班卢嘉成卢可迈

审稿编辑:江苏省东台中学胥照方陈月

投稿信箱: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dl/92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