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万物复苏的季节 人的心情也跟着变得好起来了 趁着好天气 周末出去看场电影 是一件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 东台虽然不是什么大城市 但看电影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无论是哪家电影院 宽敞的观影大厅、先进的设备 都能带给我们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早在五六十年前,东台就有了第一座电影院,当时还是郭沫若先生题的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初夏,东台历史上第一座电影院将在台城的七里长街峻工。那时的台城能够拥有电影院这样的大型建筑物,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当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情。在这期间,一位叫朱坤明的年轻人,他那年22岁,刚从部队转业分配在影院筹备组工作。就在大伙争论着该请什么人题写“东台电影院”最好时,他则悄悄地写信寄往北京。 第一次是寄信给时任中国作协主席茅盾先生,茅盾很快回信,但却歉称自己不是书法家,不能担此大任。朱坤明接信后没有灰心,他立即又给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寄信。那封信的内容大致是:“随着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东台人民终于拥有第一座属于人民自己的电影院,我们东台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请一位革命家为电影院题字,您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诗人、书法家,我代表东台全体人民恳请您为我们电影院题写院名。” 在朱坤明期盼和焦急的等待中,15天后一封中央人民政府的来信邮到他的手中,打开信封后他简直不敢相信,百忙中的郭沫若真的为东台电影院题写了院名,其中“院”字写了两个,因不满意划掉了前一个“院”字。 得到题字后朱坤明如获至宝,立即向领导汇报,影院筹建组立即组织美工、建筑技术人员在预备的影院门额上精心操作,一番工作做好了院名牌匾。从此,五个字体秀美的大字留刻在东台七里长街之上,也挺立在东台人民的心中。 值得一提的是,从年以后,郭沫若先生不仅为东台电影院题写院名,全国不少地方的影剧院同行,也纷纷效仿东台,请求郭先生题写书法。 而作为名声鹊起的东台电影院,伴随着东台人民度过了数十个春秋,随着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商业步行街的打造,东台电影院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更令人遗憾的还有,当年郭沫若题写的书法原件,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辗转遗佚,朱坤明虽曾多次四方查找,原件终无踪影,故现所见到的书法墨迹,也只是当时的一件照片留影。 ——慕容贞 电影是近现代的产物,而在没有电影的年代,东台盛行戏剧,观看戏剧有戏剧院,等到有了电影,就有了电影院。东台影剧院经历几十年更迭,你知道的有多少? 怡明大戏院 民国22年()盐城人祁怡文独资创办于北关桥附近。戏院以演京剧为主,常年聘请外地驰名演员来院登台。当时地方封建势力爪牙三五成群经常无票强行入场,聚众斗殴,严重妨碍公共秩序,群众不敢涉足,戏院营业日趋清淡,戏院无力维持演员包银与职工生计,负债亏损。被迫于次年停业。民国27年日军入侵台城时,戏院被拆毁。 新新大舞台 民国37年()台城解放后,由商人夏德宝、夏应萱、曹春奎等合资,在原三官殿空地架搭简易草棚建成。设备仅有木板凳座位多个,后部有空地留观众站看,共能容纳余人。建院后,一度有多家剧团前来演出。由于剧场设备简陋,遇雨即停,加之管理不善,制度松弛,上座率逐步下降,长期拖欠包银,外地剧团不再来演出,剧场陷于瘫痪,于年停办。 复兴大戏院 民国38年()2月,由商人顾文景、戴文凤、何剑秋、王雁宾等集资兴建于火星庙,系简易草盖观众厅,有木条凳座位个。建院后,曾聘请上海越剧团和新艳秋、白三亭、醉丽君等京剧团演出,因地处偏僻,设备简陋,管理混乱,亏欠剧团包银,年停业。后县利用该场地投资改建为人民电影院,以维持职工生活。由于机器陈旧,放映质量欠佳,半年后亦宣告停业,仍由原戏院聘请外地剧团演出,年停办。 兴明戏院 年初,曹吉、王桂清、戴北昌等人集资在曲江巷口开办。戏院无合规格的舞台,仅有多条木凳,专演小型淮剧、扬剧节目。后迁至北关桥巷开演(将原场地转让给城区职工消费合作社),因业务清淡,于年关闭。 人民剧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县政府为繁荣文化事业,拨款在三里桥(今新东桥)附近征地多平方米,兴建人民剧场。按现代正规剧场规模设计,有铁脚翻椅座,舞台宽敞,设备齐全。先后有全国多名著名演员来场登台演出。年开始兼营电影放映。年我县代表曾出席全国剧场演出会议。 胜利电影院 民国期间,东台无电影放映场所,仅有商人不定期携小型放映机流动放映,供市民及儿童观看。抗日战争胜利后,地方人士在城北中山公园开设胜利电影院,有多座位和2台35毫米放映机。影片向上海影片公司租用,每日放映一场。民国35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占领东台,胜利电影院停办。 东台影剧院 年春,王启唐、马伯华、钱应华等27人集资元在新新大舞台旧址建东台剧场。由于资金不足,采用砖木钢架结构,场内座位仍是木条凳,于当年落成。剧场职工鉴于初创时期困难较多,不支工资,每人只拿三角钱夜餐费。年1月,剧场公私合营。年县财政补助0元扩建门厅和楼座,座位也改为铁脚椅。年改为地方国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期停演。年增添电影放映设备,以放映为主要业务,剧团上演为辅,易名东台影剧院。二期旧城改造时拆除。 东台电影院 年县人民委员会为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要,拨款在市中心区(现鼓楼路号)新建平方米、座的电影院一座,并请郭沫若题名东台电影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禁封存影片。年首映越剧《红楼梦》,每天24小时放映,持续一周以上,观众达3万余人(次),创东台电影放映史上最高纪录。此后,放映的影片增多,又增映宽银幕影片。二期旧城改造时拆除。 东台人民大会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台人民大会堂建于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台城兴建的第一座影剧、大型会议两用场所,建筑面积平方米。70年代利用会堂放映电影,80年代初正式定为放映单位。二期旧城改造时拆除。 工人文化宫 建于年,系县总工会下属文化单位,初期名为工农兵剧场。年改称工人剧场,供工人业余文艺演出使用。年易名工人文化宫,固定放映电影。 东台立体电影院 年3月东台县电影管理站与上海电影机械厂达成合资“东沪娱乐厅”下设的立体电影院,于当年动工,年7月,位于向阳桥桥北,一座占地平方,古色古香风格的五层大楼告峻,观众座位近席,正常放映立体电影,旧城改造三期工程拆除。 经历时代变迁 这些老的影剧院 很多都没了踪影 但它们的存在 却最真实地见证了 东台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 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部分文字整合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朗诗·世纪绿郡9G绿色体验中心 已盛大公开,欢迎品鉴! 朗诗·世纪绿郡官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总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