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良观 滔滔梁垛河向东流,流经南沈灶东段时,一个美丽的村庄坐落在梁垛河南岸,它的名字叫天鹅村。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当这里还是一片水荡和草地的时候,荡里面有着丰富的鱼虾。从很远很远的地方飞来两只白天鹅。两只天鹅一雌一雄,是一对天鹅夫妻,它们在这个水荡里安家落户,繁衍子孙,其乐融融。随着陆地的不断变迁,这里的水开始退去,退去水的地方很快变成一块块低洼的荒地,失去了食物来源的天鹅夫妇终于决定带着它们的子孙远离这曾经养育了它们子孙多年的地方。 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天鹅村却是以贫穷而闻名。这里的地面真高只有2.9米,为堤东最低洼地区。“野鸭荡”“鱼戽口”“放牛场”等地名就是对当年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天鹅荡,天鹅荡,十年就有九年荒,大水一到白汪汪,太阳一晒冒盐霜,熟不长粮荒不长草,专长盐蒿喂猪羊”“大水齐腰膀,小水齐锅塘,带着36根讨饭棒,扶老携幼去逃荒”等民谣说的就是当时遭受水灾的情景。群众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棚,没有砖墙,只有柴棒壁障和垡头墙,个别农户甚至住的是卷棚。农民诙谐地形容当时人们的住房是“草棚矮又小,进出要弯腰;抬头碰中脊,甩手碰后壁。”“白天风扫地,夜晚月点灯,四面通风,八面透光。” 解放后,历任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挖沟挑河,根治水患,面貌大变,做到了“田田有墒,墒墒通沟,沟沟通河,雨止田干。”随着水患的被治理,天鹅村的路道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在该村境内有陈港路、天鹅路等11条高质量的农村水泥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5.5公里,桥梁12座,这些路道把天鹅村与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让天鹅村干群感到变化最大的还是撤县建市的这30年。 “天鹅荡,天鹅荡,如今面貌大变样。旱涝灾害全不怕,盐碱地成米粮仓。”天鹅村的干群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不断向着小康路上阔步迈进。他们在过去“熟不长粮,荒不长草”的盐碱地上搞起了大棚农业。天鹅村现有大棚多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0%,养殖大户多户,长年在外打工的人员有多人,有多个打工仔成了小老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达到多元。今年60岁的七组史泽银老人从事设施农业,大棚内一年四季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新鲜蔬菜不脱,收获颇丰。我对史爹手捧牛角一样的青椒,阳光下自信而满足的笑容记忆犹新。这几乎可以说是天鹅村农民的缩影,他们不再是守着几亩土地过苦日子,而是借助科技运营农业,创新发展农业,富在田间阡陌,乐在农业之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满满的日子。 撤县建市前的年,天鹅村还只有两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这两台电视机主人的门前场上都坐(站)满了人;可时隔没几年,天鹅村在全镇率先完成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如今全村多个家庭家家装上了数字电视。轿车也走进了天鹅村的寻常百姓家,全村有轿车、卡车辆。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大道通八方,公交车子下了乡。买卖蔬菜到田头,致富路上喜洋洋。” 住房的变化是天鹅村变化的一个见证。这里“五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八十年代住瓦房,九十年代加走廊,新世纪里建别墅、住楼房。”如今的天鹅村“幢幢楼房宽又敞,窗明几净亮堂堂。新式家具一套套,农民生活赛小康。”户拆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建起了别墅式楼房。村里屈指可数的几座草房和瓦房则成了“教育房”。已有多个家庭的子女在台城、盐城、南京、苏州、无锡等地买了商品房。过去,在天鹅村老一辈中文盲居多、能有小学文化也只是少数,如今,天鹅村是高中文化多,大学生多,全村现有大学生名,还出了一个博士后,一个副教授,一个在美留学。 改革开放的春风助天鹅村振翅高飞,撤县建市30年来的蝶变,使天鹅村干群刻骨铭心,他们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小康梦必将实现,天鹅村必将更加扶摇直上,天鹅村群众的日子必将“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来源东台广电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告白行动北京哪里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