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些天

盐通高铁即将开通的消息

传遍东台大街小巷

戳图了解详情

那么

东台人为什么这么看重这条高铁呢?

因为直通上海!

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东台人如此钟情于上海呢?

东台——江苏最大、最平的县级市;

上海——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这两座城市有交集吗?

有,且相当紧密!

READING

东台简介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中部,东与黄海相连,南与南通市海安县接壤,西与泰州市兴化市毗邻,北与盐城市大丰区交界。全市总面积.67平方公里,为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拥有海岸线长85.4公里,连陆滩涂10.4万公顷,其中潮上带2.6万公顷、潮间带7.8万公顷;此外还有东沙、条子泥等岸外辐射沙洲6.7万公顷,滩涂面积占江苏省的22%。

东台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1.4~5.1米,大部分地区在2.6~4.6米之间,范公堤(老国道)贯穿南北,将全市分成堤东、堤西两大自然板块:堤西属苏北里下河碟形洼地东部碟缘平原,东北高平,西南低洼,为著名时溱洼地;堤东地区为黄河夺淮后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海岸线以东约50公里的东沙岛已高出零线以上,为江(长江)淮(淮河)两大水系冲击回流之沉积岛。

大上海有两个跟金东台密切相关的超经典的地名——

东台路和东台村

渊源

东台路古玩市场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年正是出国潮、下海潮的高峰,很多人拿出了家里老祖宗传下的古玩筹集资金,再加上早期投入古玩市场的财富故事,东台路的古玩生意迅速从崇德路东台路口,向南延伸到自忠路,再再加上东西向的浏河口路,成了上海知名的古玩市场,一张上海的民俗文化和旅游的名片,名声堪比豫园和玉佛寺。渐渐地,明清瓷杂、钟表相机、文房四宝等各类工艺品数量现井喷式增长,能见到很多明星来淘宝,渐渐的通过上海指南对海外的杂志,坐着大巴组团来的海外游客,也是一波接一波的不断。

据作家沈嘉祿回忆:我亲眼看到港台人士在此扫货,影星们出手尤其凶猛,比如刘德华、罗大佑等人由上海这边的‘带路党’引导冲进一家古玩店,叫老板将一百多只旧手表统统拿出来,略作打量,便在柜台上分作四堆,每人拿下一堆。罗大佑春风得意地说:老货就是好!他们买明清鸟食缸也是这套路数,兜底抄起,坐地分‘赃’。一些历史文化保护专家评论称:实际上,对于上海来说,像东台路这样的市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原来那些历史上慢慢形成的这些带有风水,带有人气、人际活动的文化遗产,现在已是越来越稀罕。东台路古玩市场,这种商业形态、卖古董的行为并非依傍于具体的建筑物,而是依傍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其实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

那么,上海东台路跟咱东台有啥关系呢?

上海东台路与家乡东台城

彭江华

上海有条东台路,是条名气很大的古玩街。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古玩收藏家、名人巨商在此地川流不息。年我在英国工作交流时,为了配合中英友好观光年活动,中国国际旅行社发给我们一些宣传中国旅游城市的手册,分别介绍北京、上海、西安、厦门等著名大城市。因为经常去上海,对上海较熟悉的缘故,我主动要求负责宣传上海。说到上海就不能不说东台路,因为上海有四大著名的旅游商业街,其中包括东台路,这是一条古玩街,是重点宣传内容。外国人特别喜欢中国古玩,那些颇具东方古代色彩的各色器皿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东台路起源于何时,如今在上海的东台人不一定能说得清楚。

旧社会那些在家乡混不下去的东台穷人,因逃荒、躲债、得罪了恶人,背井离乡到了上海。早期的东台路其实只是一块无家可归的东台人的栖身之地。他们在此处搭窝棚、盖板房,天长日久,逐渐形成了一条街道。早期的东台人大多数从事清洁、修鞋、拉黄包车、摆小摊和在工厂做苦力等工作。在这条初具规模的街道上也陆续开设了杂货店、粮店、饭店、澡堂等商业店铺,同时沿街叫卖和流动服务的行当也应运而生:卖香烟、火柴的小贩,吹糖人、磨剪刀、补锅、当街剃头的手艺人……早先的东台路因东台人聚集而得名。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近百年来,东台路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鳞次栉比的沿街商铺,五颜六色的古玩器皿,紫砂陶瓷和旅游工艺饰品琳琅满目。东台人已从这里融入大上海的人流中,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老东台路上的后人中有学者、教师、医生、工人等,他们为大上海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乡东台城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这里春天一片葱绿,夏秋遍地金黄,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勤劳的东台人在这里耕海煮盐,植桑纺纱,生生不息,世代相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台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东台特产鱼汤面、陈皮酒、文蛤、海鳗、花凤鸡蛋、特小凤西瓜、发绣都是东台人引以为自豪的产品。新建设的海边生态园、风力发电网、沿海滩涂开发区和快速发展的交通都标志着东台已渐成为黄海之滨一颗闪耀的明珠。

说东台还要说说东台人。东台名人大家都知道,要说东台的农民和其他普通人,我颇有感触。在英国时我很看不惯那些懒惰的英国佬,中国人一般称他们为“英国懒人”。在中国我去过许多省市,要说勤劳,东台人得数一流。东台的农村,地无一分荒,人无一日闲。长期在外做工的青年人,农忙时请假回乡收割,没出去打工的,有的在本地办厂、做工或种地,有的种植经济作物,瓜、果、蚕丝、优质糯米、棉花、鸡蛋等农副产品远销海内外。正因有了这些最普通的东台人,才有了“金东台”的美誉。

我作为一名医生,经常利用与病人聊天的机会,向他们宣传上海的游览景点和风土人情。生活单调、酷爱旅游的英国人对中国城市充满了浓厚兴趣。也有一些英国人曾经来中国旅游,北京、香港、上海、西安、厦门等大城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每个来华的外国人来说上海是他们中国之行必须游览的城市,东台路亦是必逛之处。繁华的街道,高大的建筑,现代化的交通,他们无不连声说:“非常好。”有些巴基斯坦移民甚至说:“中国比英国好多了。”

与英国病人谈论上海的次数多了,有些人会问我:“你对上海这么了解,你是上海人吗?”我回答说:“不是,我是东台人。”他们听了直摇头,表示不明白。后来我干脆告诉他们:“我的家在中国东台,就是上海那条卖古玩的东台路的东台。”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听了我这样的解释他们更糊涂了,有个病人对我说:“上海有条东台路,你家是不是住在东台路上?那你就应该是上海人了吧!”后来,为了向他们解释清楚,我不得不多费点口舌,每次宣传上海时都非常认真地告诉他们:“东台是一个靠近上海的城市,在上海有一条以东台命名的街道,我的家乡在中国东台市。”

走进上海“东台村”

汪志良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建新村,在这个距江苏东台五六百里的大都市一角,居住着户东台人,占现有驻村人口的80%。走进这块“飞地”,触目所及,东台牌照的汽车穿梭往来,东台方言随处可听。

从箍桶匠变成“收荒族”

“当初来上海是抱着混口饭吃的念头,做生意、赚大钱,想都不敢想。”来自东台市广山镇的周正高是第一代“入沪族”。上世纪70年代末,老周和家乡的几个箍桶匠背着工具来到上海,他们居无定所、吃无定食,硬是凭着一门好手艺,一家一户地敲门箍桶,从一个吃百家饭的箍桶匠成为年收入数十万元的物资回收公司老板。

老周的创业史,是第一代东台人闯荡上海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上海人开始对家具、家用电器等进行更新换代,有一次,周正高花元钱“拾”回了一台旧彩电带回老家,乡亲们看到后,纷纷托他捎带。敏锐的老周抓住这一商机,一年下来,不仅把债务全部还清,还积攒了几万块钱,成功转行成了一名职业“收荒人”。

一带十、十带百,东台人在上海从事收废品行业的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几经考察,觉得嘉定区江桥镇的建新村房租便宜,且出行方便,离市中心也近,就把这里作为落脚点,第二代、第三代的收荒人也纷纷跟着落脚。到目前,这里的东台人已经超过户,仅嘉定区每年的废旧物资就有70%通过这个“东台村”变废为宝。

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王跃强夫妇住在嘉定区江桥镇绥德路上,夫妇俩都是东台市台南人。刚开始,都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收荒货,大多收的是门户上的荒货,量小,利润也低,有点钱以后,就买起了摩托车收荒,“现在,基本上都是开着汽车收了。”

老王开小车收废品是前年的事,既快捷量又大。一时间,学驾驶、考驾证、买汽车成了“东台村”的热门话题。由于上海的汽车牌照紧俏,东台市农机部门专门建立了服务小分队,到“东台村”对接服务,帮他们选择经济适用的车型。“现在,全村汽车总量达到数千辆。

交通工具的升级,使“东台村”“收荒族”的触角延伸到上海的角角落落。目前,村里由东台人注册成立的物资回收公司多达上百家。生意做大了,他们更注重“村荣”“村誉”。“东台村”的村民们集体制订了村规民约:杜绝赃物赃货,严禁坑蒙拐骗,绝不缺斤少两。十多年来,这里从未发生过因回收物资来源不明而产生的纠纷。

“东台村”还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逢年过节,大伙聚在一起联欢;谁家有困难,大伙一起帮;生意上遇到难题,大伙一起想办法。有一个村民接洽了一个大公司废旧吸铁出售生意,吸铁有几吨重,他一个人“吃”不下,68个“东台村”村民抱团出击,一齐来啃“硬骨头”,既按时完成了单子,也个个从中收益。

从“沪漂族”变成“凤还巢”

“东台村”村民身在上海,心系桑梓。东台市不锈钢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东台村”的壮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东台市广山镇的刘银,职校毕业后,随着岳父落户“东台村”。他在网上从上海一家钢铁企业收购了一批含镍较高的不锈钢废料,收购的价格不算高,可运回家乡的溱东镇后却成为“抢手货”,价格翻了好几倍。如今,他们一方面为东台的不锈钢制品、船舶配件、建材等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料;另一方面,又将家乡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送进上海大市场。

扎根上海后,“东台村”也逐渐由单一回收经营向信息中介服务转型。爆炸瓜、花凤蛋、冻乳猪……一批批东台地产的名牌农产品也通过“东台村”而流进上海滩。

现在的“东台村”村民,绝大多数都称得上“款爷”,身家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比比皆是。尽管手头宽裕了,但他们在灯红酒绿的上海仍保持着勤劳、节俭的好习惯,不少人返乡投资兴业,办起了一爿爿工厂,还带动家乡更多乡亲走入沪上“淘金”路。

点赞+在看↓↓↓

请点

↓↓

编辑推荐

请为东台加油这件大事与你我有关城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紧急提醒火速围观相关阅读

1、致全市广大市民群众的一封信2、东台人,你有绿码吗?

幸福东台官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dongtaizx.com/dtsdl/13898.html
------分隔线----------------------------